商务部联合4部门发布新政,纯电动乘用车出口须获许可证

傍晚的修车铺门口油渍一地,老板抱着个电池包皱眉头说别急别急,旁边小伙子一拍大腿喊完了我哥的车刚接到货就要卡出口证了,这回是真栽了个跟头。

厂里的人一听风声就炸开了,外贸部小会议室的投影还停在第四季度发运计划,广州到泽布吕赫的船期排到周四,窗口期一晚就可能卡住三千台车,物流端说码头场站费一天涨到每车160元,财务算了下多压一周就是三百多万现金流睡仓里。

商务部联合4部门发布新政,纯电动乘用车出口须获许可证-有驾

负责报关的老李叼着凉茶杯嘟囔,证不是不能办是流程要齐活,参照2012年那套汽车摩托车出口管理办法,资质审查、目录备案、产品一致性、证书核发,一环扣一环,最怕的就是清单资料差一页,系统打回从头再来。

朋友圈的供应链经理开始转数字,自媒体说一季度全国对欧纯电出口大约28万辆,均价13.4万元,后端服务网点覆盖率只有六成,看着热闹其实薄得很,一纸许可证下来节奏变了,谁的单子能走谁的单子要等,尴尬在这儿。

厂区食堂里更直白,装配线班长说别整虚的,咱以前一周往外推八千台,现在要报证就按证走,内销要不要托底,仓库存量翻上来,仓库阿姨补了一句这回别玩抢发抢装了,罚单吃不起。

辉煌往事翻出来看才扎心,三年前大家还吹电车远航梦,一年一波出海潮,价格打到骨头里,一个车标一改就能在海外卖出光环价,销售会上喊着国产之光,车主群里晒提车照晒装配码,供销两旺像赶集。

那时候的玩法叫信仰式,一句性能无敌一条续航里程就能圈粉,OTA推送像节日发糖,社区里自发志愿者给外国车主做中文手册翻译,甚至有大厂在欧洲小城办试驾会,人一多就排队绕街角。

商务部联合4部门发布新政,纯电动乘用车出口须获许可证-有驾

现在的玩法变了,付费套餐像便利店套餐,快速充电另算,座舱订阅另算,远程解锁另算,海外用户在论坛吐槽买车像开盲盒,配件等三周,售后预约排到下月,国产厂商客服回得慢语气还硬,网友们做了张表格嘲讽叫万物皆可订阅。

内部员工也有火,研发小哥说我们做整车一致性,出口型和内销型差异表拉了二十页,临门一脚商务改配置,结果检测复验又来一轮,交付周期拖长用户投诉集中,人累心更累。

外贸业务员更直白,去年签下的多国代理合同里写着交付不达标赔0.5%滞纳金,三个月内二次滞期直接解约,许可证制一上,代理那边拿条款说不是我们要催是条款在那儿,电话一遍遍追,语气越来越硬。

有人翻数据扎了眼,去年纯电乘用车出口总量据统计超过120万辆,头部三家占了60%以上,前十家里有四家依赖欧洲市场超过一半,单一市场高度集中,许可证管理叠加目的地合规清单,风险堆在同一条船上。

海关那边口风是明的,按必须实施检验的目录来验,电池包一致性、三电系统防护、VIN码和报关单一致,谁的料号错位谁返工,查验比例会动态调整,先给你个红黄绿的节奏,谁规矩谁快。

商务部联合4部门发布新政,纯电动乘用车出口须获许可证-有驾

港圈媒体拍了一组图,堆场一角全是白车身罩布,编号按批次贴,工人说这批1750台准备去中东线,之前走快船九天到港,现在预估十四天,成本多0.8个百分点,客户要价还倒着砍,说你们不是国家要上新规吗。

经销商群里已经吵起来,一个做东欧的抱怨预售收了三百台定金,现在证没影子又不能接货,另一个做南美的说你别装可怜,你们拿补贴拿得早,轮也该轮到我们喘口气,群主劝和说别撕内部人,消息出来都一样。

政策的暗线一直在铺,前脚说《价格法修正草案》要把平台价格、捆绑销售和费用披露管紧,后脚出口许可证把出口秩序也管起来,上头要稳要规范,下面的玩家还想着冲规模冲排名,账本上依然写着毛利要守住。

整车物流链也要重排,之前直营仓+海外经销仓两层结构,现在加一层证件节点,文件错一次就反复跑,跑一次就是三四个工作日,船期错过了不是改签那么简单,是挂不上下一班的空间。

车主群里也沸腾,外销车断供的消息传回来,国内提车周期反而缩了,老车主说别只盯着新车,OTA更新卡在审批队列里,导航数据包晚了两个版本,城市NOA从八城推广到十二城,十三城说等合规通知。

商务部联合4部门发布新政,纯电动乘用车出口须获许可证-有驾

国外论坛那边有自嘲,说中国车可能要做“签证”,底下有懂行的回你别笑,你们那边召回一次拖半年,我们这边起码管得快,话糙理不糙,层层监管看着烦,真出了事才知道有多值钱。

地方园区也开始开会,开发区管委会召集十几家链主企业,要求一周内上报出口计划与证件需求,协调窗口期,海关驻点说可以开绿色咨询通道,但资料必须一次性齐全,别拿电话当救火队。

资本市场闻风就动,盘面上外销占比高的几家股价跳水三个点,又被资金拉回去两个点,券商日报写得很绕,核心意思是短期扰动长期利好,声音一片模糊,交易员说别看报告,看码头摄像头。

中端品牌的焦虑最重,既没有头部的资源位也没有小厂的灵活,欧洲认证刚过,仓又要备证套,算下来一台车多摊150到300美元的合规成本,利润薄得像纸,被客户压价一下就透光。

售后端的旧账被翻出来,去年在西班牙的电池召回拖了四十五天,用户组团投诉,代理商为省钱用第三方仓库存电池,安全告警不停,官方后来补人手才压下去,这会儿许可证制上来,谁的售后流程乱就别想快走。

商务部联合4部门发布新政,纯电动乘用车出口须获许可证-有驾

网友的梗越玩越狠,有人把“出口许可证”做成游戏里副本,说要打完资质、检验、抽查三个Boss才给通关,评论区下面一堆人报自己的卡点,有人卡在一致性证书,有人卡在航运仓位,热闹但是真痛。

也有人冷静摆数,国内纯电渗透率今年月度高点冲到近50%,可利润率在个位数上下晃,靠外销消化产能的逻辑一夜间多了个阀门,阀门掌握在证件和检验手里,谁的合规底子厚谁就少挨刀。

海外经销链也开始自救,波兰那边有人把店内展车全部上牌作试驾车,理由是避免库存积压,埃及代理则砍掉广告预算把钱全挪到港杂费,能走一辆是一辆,策略土法但有用。

你要说这事对行业刺激大不大,看交通线就知道,宁波舟山的滚装船本来周末加开,现在改成工作日夜航,原因写得很直白,白天窗口给到证件齐全的批次,夜里清积压,连灯都比平时亮。

商务部联合4部门发布新政,纯电动乘用车出口须获许可证-有驾

市面上的培训班也瞅准机会,号称三天教会你拿证流程和单证要点,学费标价3680元,群里有人晒了讲义封面,内容就是合规核对清单加经验小贴士,花这钱不如找老报关员请一顿饭更实在。

有人把这次和十年前的家电出口比,彼时也上了各种认证和能效指标,刚开始也是抱怨麻烦,后来规范下来没谁觉得不对,电车只是更复杂,三电加软硬件组合拳,一步没踩稳就是返工。

主机厂的大老板在内部会上拍板,宁愿慢也不乱,年底前把出口型和内销型的差异收敛到五项以内,VIN码、充电口、灯光标准、语音包、保修条款,其他能统一就统一,降低变种带来的审查难度。

海外用户也在观察,有个英国车主发帖说喜欢车但最怕售后排队,他统计了自己社区里八位车友的维修等待,平均时间是23天,最长49天,这次如果许可制能倒逼厂家把件备齐,他愿意等一个月。

商务部联合4部门发布新政,纯电动乘用车出口须获许可证-有驾

地方媒体跑到产业链上游,电池厂说我们不慌,产线按周滚动,材料涨价幅度1%以内可控,真正的关键在整车端流程是否清清爽爽,证件过一遍,后面就顺滑很多,越透明越不怕查。

仓储公司把墙上流程图重画了一遍,从车辆出厂到港前质检到证件验核到海关放行,每个格子标了预计耗时,原来总耗时七到十天,现在预估十到十四天,团队说可通过并行处理把中位数压回十二天。

街头上还是那个街头,早餐摊老板端出热豆浆,聊到亲戚在厂里干喷涂的,说年底可能要多上两班,把存量车先喷好把VIN码打齐,别到时候卡在最后一个码,喷涂间的味儿呛但心里踏实。

普通人要躲坑也不难,打算海外买国产电车的先确认当地经销商的备件清单和维修网络,别只看价格看保修条款,跨年节点前后的交付时间写进合同,用书面条款卡住违约责任,订金比例压到20%以内。

商务部联合4部门发布新政,纯电动乘用车出口须获许可证-有驾

国内想买的也记住,年底到明年初可能会有配置批次切换,提车前核对车辆一致性清单,检查电池版本、电机型号和驾驶辅助包授权,销售说升级包要钱就让他出示价目依据,留存聊天记录避免口头承诺变空。

做外贸的小伙伴抓紧盘点资质,按文件把企业资质、产品目录、检测报告、认证证书、报关单要素全量装订,给流程预留最少十五个工作日,别拿客户的交付承诺赌证件速度,越忙越要把单据做厚。

司机朋友也别硬扛,场站排队信息每天关注,和报关行同步号段,错峰进场能省下真金白银,等在路上就是烧油烧时间,进了堆场还缺纸缺证就是双重消耗。

这条街会热闹一阵,但规矩摆好才是长远的路,大家把火收一收,把流程垫扎实,等到船笛一响,能上船的车一台不少,能赚钱的账一笔不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