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这两个月的销量数据一出来,我差点把咖啡喷到键盘上——同比直接腰斩四成,这可不是小感冒,这是发烧到 40 度那种。
李想当年立下的“2025 年卖 160 万辆”的 flag,现在只完成了不到五分之一,剩下的路比珠穆朗玛还陡。
更扎心的是,理想在过去一直被说成是“蔚来化”,但我觉得这次它掉进的坑,其实是“特斯拉化”——而且还是过早地跳进去。
要理解这个事得从另一条时间线看。
你回头看看马斯克这几年干啥?
2016 年 Model 3 闪亮登场之后,新车节奏就慢到让人怀疑是不是工厂里的人都去打德州扑克了:Model Y、Cybertruck、Semi-Truck,加个 Model YL 拉皮改款,就没别的新花样。
而与此同时,他在 AI 上砸钱像不要命一样——今年投入超过百亿美元,还搞出了全球首个千兆瓦级 AI 训练中心,把未来公司价值八成都寄托在人形机器人 Optimus 身上。
这种玩法,本质就是硬件佛系、软件 All in。
理想呢?
学得很快,甚至比老师还急。
今年研发预算超百亿,其中六成给了 AI,也就是说造车硬件只能捏着钱包过日子。
所以你看到 L 系列焕新版,全靠激光雷达和 J6M 芯片撑场面,大电池和超快充一个没跟上。
在这个连二十万出头车型都敢用 800V+4C 的市场里,36.8kWh 电池纯电续航才两百多公里,说不好听就是落代了。
同样保守的还有外观内饰套娃风格,从 L7 到 L9,你蒙住标志根本分不清谁是谁;纯电 MEGA 和 i8 虽然风阻做到了教科书级,但内饰依旧是一套模板,让不少消费者直呼“不够新鲜”。
其实李想自己也意识到了问题,在财报会上坦白同行出牌速度是自己的两倍,要加快迭代。
但现实残酷啊,一边是智驾算力只有华为三分之一、一边又缺乏足够营收支撑大规模 AI 投入,更别提今年行业遇冷,小米事故、横评祛魅,都让辅助驾驶变成监管盯紧的新战场。
几位自动驾驶核心成员先后离职,更添火候。
这时候继续猛冲 AI,就有点像美团前几年拼命投智能业务结果外卖大战一开利润全蒸发——主业基本盘不稳,再炫技也是空中楼阁。
这里插一句,有人会问,那是不是就不能走特斯拉路线?
当然能,但 timing 得对啊。
马斯克手里的现金流和副业能自我造血,而理想现在每一块钱都得精打细算。
如果换一种思路,比如把部分 AI 开发交给字节这种技术粮仓合作,把省下来的资源用在车型更新频率和产品力极致化上,也许能更适应当前中国新能源市场这种刀尖上的舞蹈。
再聊聊设计审美这一块。
我个人挺喜欢 MEGA 那种第一性原理派低风阻造型,但这是需要教育用户的,不是谁都有耐心去理解空气动力学曲线背后的浪漫。
当初 Cybertruck 刚露面时预定量破百万,如今年销量只有区区两万台,这说明即使你颠覆规则,如果大众接受度跟不上,也是竹篮打水。
有些网友看 i8 会问:“这是 SUV 吗?怎么感觉像 MPV?”
这些声音虽然刺耳,却是真实存在,而且影响购买决策。
绕回最初的话题,我并不是反对李想玩 AI,只是不希望他忘记自己站在哪条跑道上。
一家车企最终还是要靠卖车赚钱,没有强大的销量基础,再宏伟的技术蓝图也可能沦为 PPT 梦工厂。
我倒真希望哪天他推出一个价格惊喜到爆炸的 i6,让大家眼前一亮,那才叫真正抢占话语权。
不然等竞争对手连续出牌,而我们还在研究下一版世界模型的时候,这局棋怕是很难翻转。
所以问题抛给大家吧:如果你是李想,现在是在赛道中间刹一下脚步补好轮胎,还是继续踩油门往未来狂飙?
毕竟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圣诞老人,该付出的成本都是自己扛着走,你觉得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