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翻了份朋友在奇瑞做销售的小抄,上个月风云T11单月卖了差不多3.8万台。说实话,我当初还蛮惊讶的,毕竟奇瑞以前在新能源领域给人的感觉,怎么看都有点迟到的意味。就像你去赶集,别人早早摊位摆满了货,你还慢条斯理地挑个角落安个帐篷。可现在看看,这大集才刚刚开始热闹,奇瑞的销量数据宛如三档加速,不用灯,自己蹭蹭蹿上来了。
尹同跃那句话挺有意思:我们起个大早,赶上了大集。感觉不像一线老板惯用的豪言壮语,反倒像老邻居拎起菜篮说:我弄了点新鲜的菜,来看看有没有你喜欢的?而且这数据,也不是吹的。10月销量11万多台,换算成年产,估摸着差不多得130万台上下。这数字放哪,奇瑞都算是国内新能源阵营里头的重量级选手了。8月破9万,9月破10万,再到10月超过11万,这种叠加增长有点像研发那蹭蹭上来的里程碑节点,扎实不飘。
有人好奇,这到底是风云T11单车独挑大梁还是品牌群策群力呢?我和销售那哥们儿聊天时,他说,别老盯着一两款爆款,iCAR和智界这两大品牌倒是给了我们稳定支持。10月份,iCAR大约卖了1.2万辆,智界也卖了1.28万,搭配风云系,这队伍才算起来伍整齐。我估计,这得益于奇瑞早年混动技术的积累。要说技术话题,我还真得翻翻笔记,2001年开始搞混动,差不多二十年磨一剑的节奏了,没人一蹴而就。相比那些花重金买技术授权的企业,奇瑞这锅里悄悄炖着底料真的独到。
我之前写过一篇,讲这理工男标签,其实外界更多是爱开玩笑。你想想,谁会把自己当作技术痴的外挂?但事实是,奇瑞的研发体系异常庞大——白车身直接拿出来给大家看,按理说这是个家底,哪萌头能轻易亮出来?尹总说,白车身毕竟是车最奢侈的配置,这话绕不开质量和安全感的体现。高强度钢+铝合金混合用料,加上shotgun结构,那100多条超过国标安全标准的验证,真不是吹的。换句话说,奇瑞这理工男的底气,就是安全性能的有力撑腰。
聊到供应链,我有点想吐槽。你看,奇瑞推出的犀牛S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600Wh/kg,电池续航上看能到1200多公里,这数据说出来让人眼冒金星。但背后也得承认,固态电池就像家里的高档食材,要做好一道大菜,配料分量和火候都得精准掌控。供应链如果断了半根线,或者原材料跟不上,这菜再好吃都难上桌。奇瑞2027年计划装车验证,咱们现在说这些还早,不过想象一下能用这么高能量密度电池的车,真够惊艳。
说实话,奇瑞的全球化布局也挺耐人寻味。欧洲市场17万辆销售量同比上涨2.4倍,这可不是一般的增长。朋友跟我感叹:他们有点神秘,出了国门还是做得挺稳的。奇瑞全球10个造型中心,1000多设计师分布在各地,听起来像个跨国公司标配。但细想非得归功于对区域市场的精准研判和本地化执行能力。毕竟设计师和研发人员不是简单堆人就能完成落地,这背后是一整套流程的打磨和响应速度——很难不让人猜测他们团队内部是如何协调、才笑言开阳实验室瑶光实验室的,又是哪些技术人才撑起了这几座实验室灯火通明。
说到这,我突然想起修理店那师傅跟我说过的:奇瑞车开起来,零部件好拿,调修便捷,耐用度给力,哪怕出去几年,配件也不怕缺货。这无形中对品牌保值率影响挺大。我粗粗算了下,如果一个风云T11的保值率能维持在70%左右,那综合百公里维修和电池保养成本,性价比确实挺有竞争力。没想过变动成本对用户最终选择影响有多大,这事得深入聊聊。
回头看市场对奇瑞的评价,一度贴标签理工男蛮逗的。其实对一家车企来说,研发如炒菜,选材料和火候讲究得紧,奇瑞这十多年的补锅和创新,就像慢火熬制的老汤,最终看起来平淡实则浓郁。风云T11的爆款背后,除了技术和市场双重发力,也许还有我们看不见的企业文化底气。
我是觉得,奇瑞已经不再是一味赶大集的跟风者,而是把这条路铺成了一条独自摸索的赛道。接下来,他们会怎么解决更多车型的产能压力?尤其是在芯片和电池原材料全球紧张的大背景下,是继续强化自研还是更多合作?这部分直接决定他们真的能不能持续走上规模化、全球化的最后一公里(这段先按下不表)。
你们有没有发现,好多时候消费者语境里说的技术不是高高在上的黑科技,而是在提车后、开了两三年发现零配件好找、维护方便,这类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才是建立品牌信任的 истинная硬核。奇瑞在这一块做得如何?有没有潜力把这些隐藏的胜利放大成市场公认的优势?
算算时间,奇瑞这场新能源大集开市才没多久,谁能保证下一次车展上,风云T11还能交出怎样的数据?我们拭目以待吧。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