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玛莎拉蒂降到35万,老车主在4S店门口抽完了一包烟,最后还是刷了卡——这辆Grecale Folgore究竟动了谁的奶酪?
去年双十一那会儿,上海有家店两天卖出十几台玛莎拉蒂。听起来挺热闹,可你要知道价格——35.88万,对,三十多万就能把三叉戟开回家。我那天正好路过店里,看见个哥们在展车旁边站了快一小时,烟抽了大半包,销售递过去的矿泉水都没喝。后来他跟我聊了几句,说原本盯着的是宝马iX3,可这价位摆在这儿,“总觉得不试试对不起自己”。
这车动力参数挺唬人,610匹马力,4.1秒破百。我在赛道日见过它跑,CORSA模式下那个电子起步控制确实有点意思,轮胎抓地的状态跟燃油车不太一样,更稳,但少了点撕裂感。有个开惯了性能车的朋友说得挺直白:“电机输出太线性了,像被人扶着跑,刺激感打了折扣。”不过话说回来,对大部分人来说,这加速体验已经够用,毕竟日常通勤谁天天地板油。
车机系统是个老大难。我试驾那次倒车影像卡了好几秒,仪表盘地图莫名其妙就不显示了。销售当时还挺尴尬,说这批次系统在优化,让我等更新。可你想想,三十多万的车,车机体验还比不上国产二十万的新能源,这多少有点说不过去。听说有车主现在开车必带手机支架,导航全靠手机,这事儿传出去,多少有点尴尬。
养车成本藏着坑。前杠喷个漆五千起步,尾灯换一个接近一万。有个哥们跟我吐槽,说当初觉得捡了大便宜,结果头一年保养和小修花了三万多。“买得起养不起”这话虽然老套,但搁这车上,确实有那么点意思。配件价格按原价算,这事儿让不少人心里犯嘀咕。
内饰质感还行,那个再生尼龙座椅摸着不廉价,音响系统也够劲。我那次坐在车里听了会儿歌,静谧性配上那套Sonus faber音响,氛围感确实到位。不过你要说值不值这个价,就见仁见智了。毕竟同价位竞品,该有的配置也都不缺。
充电是另一个麻烦。国内接入的桩虽然不少,但超快充占比低,长途出行多少有点慌。我认识个车主,跑了趟西北,沿途找桩折腾得够呛,最后感慨“还是油车省心”。这跟特斯拉、蔚来那种充电网络比起来,差距摆在那儿。
说到定制服务,这或许是个加分项。两百多种配色和内饰组合,还能刺绣家族徽章,甚至调引擎音效。听着挺玩味,可实际上愿意掏五万八万搞这些的,还得是真爱粉。大多数人买车,看的还是实打实的配置和用车体验。
最近听说品牌在憋大招,国产化、跟华为合作搞车机、扩充电网络。这些消息听着挺美,可真落地还得几年。现在摆在眼前的问题是,这车到底适合谁?追求品牌溢价的老用户可能觉得降价伤了情怀,注重性能科技的新用户又嫌它软硬件不够前卫。夹在中间,挺尴尬的。
那天在店门口,那哥们最后还是刷了卡。我问他怎么想的,他笑了笑说:“总得给自己一个交代,三十多万的玛莎拉蒂,以后可能也见不着了。”我没接话,只是想起另一个朋友说的:“有些车,买的不是车,是个念想。”或许,这就是三叉戟徽标的魔力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