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启源A06上市,售价10.99万起,配两种动力和激光雷达

夜色还没完全退去,停车场的地砖上还残留着昨晚雨水的迹象。

我踩着低帮皮鞋,走到那辆带激光雷达的新车旁停下,车门把手光影浮动,仿佛在邀请我触碰。

有人在边上闲聊,讨论着“十二万就能买到激光雷达,这是真的假的?”我没插嘴,低头摸了摸引擎盖,掌心冰凉,像是等待被解答的线索。

现场气氛微妙,既有猎奇的兴奋,也有一丝怀疑。

长安启源A06上市,售价10.99万起,配两种动力和激光雷达-有驾

如果你站在这车旁,会不会也下意识问一句:“这玩意靠谱吗,还是噱头?”

长安启源A06上市,现场不算热闹,但气氛里透着一股“见证历史”的错觉。

起价10.99万,八个配置,纯电和增程两套方案。

配置单细致得像银行流水,连USB-C接口充电功率、后排椅子躺卧角度和冰箱最低温度都标得清清楚楚。

可最扎眼的不是这些,是那颗激光雷达,和一堆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像是把一辆家用车扮成了实验室小白鼠。

地平线J6M芯片,不是高通、不是英伟达,这种国产芯片在桌面上摆得光明正大,仿佛在提醒我们:“不是只有外国货才安全。”硬件参数也丢了出来,58TOPS算力,听上去够用但不是最猛。

这车能自动刹车、主动避险,跑高速和城区领航都说得上,泊车也号称智能——仿佛只差一个黑客远程接管,就能拍出新版的《速度与激情》。

我站在车旁,听着销售介绍,脑子里自动开启了旁观者模式。

先是比对极狐阿尔法S5和长安马自达EZ-6这两个竞品,发现他们连激光雷达的方案都还没公布。

要么是还没准备好,要么是觉得这玩意还不是时候。

而A06直接把激光雷达和国产芯片绑在一起,摆出了“技术代差”的姿态。

长安启源A06上市,售价10.99万起,配两种动力和激光雷达-有驾

这种做法像是在赌,赌用户会为这颗雷达买单,赌国产芯片能跑得顺溜,赌十二万不到的价格能和二十万的传统豪华配置叫板。

证据链很清楚:硬件下放、价格突破、国产替代,每一环都踩在行业敏感区。

可结果到底怎样,没人能拍胸口保证。

说个细节:纯电和增程两种动力,车身参数一模一样,唯独纯电版多了个前备厢,还能“拍一拍”尾门。

增程版啥都没有,像是多生了个电池,却少了点“仪式感”。

有人觉得“实用”,有人觉得“不公平”,但在产品分层里,这种差异其实是成本、空间和技术权衡的结果。

电池容量决定了续航,纯电版分510km和630km两个档,增程版只有纯电240km。

快充功率没人提,电池寿命也模糊不清,仿佛是故意留下的悬念。

你可以说这车适合通勤,也可以说增程版是留给“电量焦虑症”患者的折中方案。

后排椅子能躺145度,冰箱能调到零下六度,USB接口能怼到67W,这些细节像是汽车行业新一轮“内卷”,谁多一点谁就能在卖点上加一分。

20个喇叭、256色氛围灯、无框门、隐藏式门把手、发光车标,每个都像是朋友圈的标签,强调自己“与众不同”。

长安启源A06上市,售价10.99万起,配两种动力和激光雷达-有驾

但把这些参数和硬件堆在一起,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

我的职业病上来了:激光雷达装上了,国产芯片跑起来了,可实际场景里,这套系统到底有多稳定?

J6M芯片算力是58TOPS,业内都知道,极限算力不是唯一标准,算法调校、冗余备份、硬件耐久、软件适配才是决定生死的关键。

高通和英伟达有好几年经验,地平线是后来者,长安敢用,确实冒了风险。

你可以说这是“信心”,也可以说是“无奈”:国产品牌如果一直等国外供应链,价格根本打不下来,产品也永远进不了大众市场。

所以长安选择了地平线,可能是“练自己的供应链”,也可能是“压成本”,但无论如何,这是一场没有退路的实验。

有人问我:“你觉得长安这次能跑出来吗?”我没直接回答,只讲了个故事。

前几年,国产手机刚开始用本土芯片,人人都喊“性能不行”,结果几年后,性能不行的芯片占据了大半市场。

不是因为跑得最快,而是因为用得起、修得好、不怕断货。

汽车行业也差不多,激光雷达和国产AI芯片下放到十万级别,肯定不是极致科技,但稳定性、适用性和成本控制才是决胜法宝。

你追求跑分、堆料、极限性能,那就要多掏钱;你想要“够用且便宜”,那就得接受国产方案的优缺点。

长安启源A06上市,售价10.99万起,配两种动力和激光雷达-有驾

现实就是这么不浪漫——技术不是万能,性价比才是王道。

说到这里,不得不自嘲一句:我们这些职业“验尸员”,最擅长发现尸体上的小伤口,却很少能预测病因能否治愈。

汽车行业要想摆脱对国外零部件的依赖,就像病人戒烟戒酒,不是一天能见效的事。

长安这次把激光雷达和J6M芯片推向市场,算是“断奶”的第一步。

可断奶的孩子不一定能马上长大,水土不服也是常态。

你说这车真的能实现高速领航、城区自主泊车吗?

理论上可以,实际操作时肯定有bug。

国产芯片会不会偶尔卡顿?

激光雷达遇到雾天和灰尘会不会失灵?

这些细节没人会在发布会上说,但每个用户都得自己踩坑。

现场气氛里还有一点讽刺:大家对激光雷达和国产芯片兴奋得像见到新玩具,却很少有人关心增程版的电池寿命、纯电版的快充功率。

长安启源A06上市,售价10.99万起,配两种动力和激光雷达-有驾

我们总是被新技术吸引,却对基础问题习惯性忽略。

其实,“国产替代”不是一场高调秀肌肉,而是一场底层技术体系的慢修炼。

你用国产芯片,价格能打下来,供应链自主,但软件调校、算法迭代还需要时间。

行业里都知道,高通、Mobileye长年稳坐芯片王座,不是因为算力独一无二,而是因为“出错成本低”。

长安敢于冒这个风险,某种意义上是行业自救,也可能是市场倒逼。

我并不觉得长安是在“革命”,更像是在“试水”。

赌国产技术的未来,把激光雷达和AI芯片变成性价比选项,而不是高不可攀的豪华配置。

你问我怎么看?

冷静来说,这是一场有勇气的技术下放,成败未定,值得关注但别盲目追捧。

就像法医验尸,发现新伤口不代表能直接治愈,只有等时间证明,才能知道这套方案是否真的“靠谱”。

这辆车,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国产汽车行业的“自我成长”,但成长不等于成功,甚至可能长成另一个样子。

最后,站在这个停车场,我没给出结论。

只留一句问题:如果国产AI芯片和激光雷达真的普及到了十万级家用车,是不是意味着中国汽车行业的技术独立就此实现?

还是说,这只是成本压力下的妥协,真正的技术壁垒还在下一个“看不见的角落”?

我不确定答案,但我确定,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所有人继续追问。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