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新车申报大幕暂时收官,车企纷纷“躺平”布局存量市场,行业战略转型悄然进行,等待政策退坡后迎来新的竞争格局

11月份的新车申报出来了,整体看下来就两个字——挺平淡。往年年底,车企们总喜欢用几个大招吸引眼球,比如去年小米的SU7 Ultra,小鹏的G6,都是年底密集申报,抢占市场关注。但今年?新能源新车型大多就是换个配置、调个内饰,技术上根本没啥创新,按我直觉算,重磅新车几乎断层——有点出乎意料。

这顿现实背后,我觉得有两个大原因。新能源市场已经不再是增量争霸的新天地。去年9月,新能源渗透率跳到了58.37%,这数字说实话,挺震撼的——意味着一辆车里,每两辆就有一辆是电动。老实讲,买新能源车的理由能落到点上:补贴其实没玩意了,大家更在意补能、省钱,还有免限行、停车便宜什么的,直接影响日常花费。跟我一朋友聊,他说他以前想买燃油车结果转去电车,说实话省油钱真的心疼;这是我朋友的直观感受,和数字差不多。

11月新车申报大幕暂时收官,车企纷纷“躺平”布局存量市场,行业战略转型悄然进行,等待政策退坡后迎来新的竞争格局-有驾

我刚在想,为什么车企不再像过去那样年尾拼命推新品?后来分析发现,头部车企真的在调整节奏,前三季度把重磅新品都放出来,年底就专心冲销量。比亚迪、吉利银河、鸿蒙智行、蔚来这波操作都算成功。比亚迪10个月卖了370万台,吉利银河同比涨187%,鸿蒙10月单月交付6.8万台,蔚来10月4万多台,增长92.6%,这成绩不是盖的。

不过这里面细点看,大家的打法又不一样。比亚迪靠产业链自给自足,像拼乐高积木一样搭平台,DM-i、e平台3.0、CTB这些名字其实就是他们搭积木的模块,能快速组合出多个车型,价格区间很宽,给市场甜点和大餐都能吃。鸿蒙智行倒是很有意思,他们借华为对生态的理解,走差异化路线,智能化体验很强,大玩生态赋能和车机互联,产品也很平均覆盖价格带。

蔚来则有点着急,它不是全然滑入存量市场,而是因为四季度盈利压力,把原本年底的NIO DAY提前到9月,搞新品和让利促消费,这个调整起码帮它月销破4万了。理想也差不多,i6和i8算是补纯电短板,年底靠L系列提量,看起来更稳健点。小鹏和零跑倒稍微慢了点,这也算对比吧:谁急谁慢,谁稳谁快,市场节奏都不太一样。这让我琢磨,车市真是越来越像一个长跑比赛,节奏和策略比单纯冲刺更重要。

我之前还以为年底没新车,是车企创新动力下降了,或者研发不够,但说实话这有点武断了。想想研发流程,每款新车都得从平台搭建、供应链匹配、到生产验证,一步错步步错,加上芯片、芯电等零件抢着要不说,动辄调整预算和计划就很麻烦。这个像盖房子,中途加砖加瓦可不是想改就能改,得避免断档,否则成本飞起。车企选择躺平,其实是从容等待政策和市场明朗阶段的一种策略,顺势而为罢了。

11月新车申报大幕暂时收官,车企纷纷“躺平”布局存量市场,行业战略转型悄然进行,等待政策退坡后迎来新的竞争格局-有驾

说到政策,财政部和发改委说的话我帮你记了——新能源购置补贴到2025年底结束,2026年开始补贴力度变小,购置税也由全面免征转为减半征收。想想吧,10万元的新能源车,明年得多掏7500元税,这价格敏感的刚需用户,不得不擦擦眼睛。撑不住的,多半可能看看性价比,甚至考虑回头看看同价位的燃油车。这对车企来说,其实就像突然生了一颗定时炸弹,逼着它们重新调配产品线和价格。

特别尴尬的是插混车型,准入门槛提高了,要WLTC工况下纯电续航100公里及以上,否则不能享受税收优惠。这档子门槛一设,像星耀6、秦PLUS、宋Pro DM-i等主打低价的插混车型,都得很快改,要么电池升级要么砍配置,要不成本起飞、价格上升;一谈到价格上升,消费者又不乐意。说白了,车企这锅真不好背——你看似不做手脚,市场竞争力却掉;做了手脚,成本和价格就往上走,用户又要嫌弃。更别提这玩意影响年终销量节奏,真是鸡生蛋、蛋生鸡的怪圈。

我问了下一个修理工朋友,他对混动车未来市场持保留意见:特别是那些纯电续航不行的插混,明年可能得被市场淘汰或边缘化。他的话不无道理,毕竟补贴少了,消费者眼光更毒辣了。感觉车企的中低配跑库存压力要大大增加。

11月新车申报大幕暂时收官,车企纷纷“躺平”布局存量市场,行业战略转型悄然进行,等待政策退坡后迎来新的竞争格局-有驾

(这段先按下不表)

聊聊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一个具体细节:小鹏发布的X9售价区间和零跑Lafa 5的价格重叠度不小,但一个侧重增程系统,一个偏纯电平台,实际用户反馈续航和加速感是两车最大的不同。简单算了下,X9实际百公里电耗比Lafa 5高出10-15%,日常养车成本感受可能差不多,但用户对动力系统的接受度就不一样,这点差别就是供应链和研发重点差异反映出来的。你说车企选什么来撑全年到底吃亏还是占便宜?这得看市场怎么偏。

再回头说策略,头部车企同时出现这种协同式调整,很可能是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意思,既想抢占政策窗口又怕年底销量失控。所以车企躺平的姿势,并非懒散,而是一种等风来的静默期。你说,这是个放大打磨的机会,还是市场过渡的阵痛呢?

11月新车申报大幕暂时收官,车企纷纷“躺平”布局存量市场,行业战略转型悄然进行,等待政策退坡后迎来新的竞争格局-有驾

我倒好奇,你怎么看?如果你作为普通买家,面对补贴收紧和新车缺货的情况,买新能源,还是考虑传统燃油车?或者说,未来市场里,谁的软实力能撑起车企增长,那些敢于在研发上押注重技术突破的品牌,还是更会打价格战、靠供应链压价的企业?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蔚来的NIO DAY提前举办现场气氛不算火爆,这和往年相比明显冷静多了,这种即刻的市场反应是不是预示着车企的压力在变大?产品卖点越来越趋同,用户的选择标准也越来越多元,好不容易冲销量也得讲策略,否则就容易被埋没。

而且,芯片短缺减缓了,但供应链依然复杂,记得跟供应链经理聊天,他说:玩研发是把双刃剑,时间紧了质量易爆雷,没了补贴压力,大家只能自己扎实做功夫了。这话我忍不住点头。没了政策风口,唯有产品真值钱,才有话语权。

说不定2026年,新能源车市场彻底洗牌后,剩下的品牌都能给用户带来更靠谱的产品和体验。那时的市场估计更理性、更成熟。这也意味着换代周期会变长,轻微升级和改款的车可能占比提升,更新换代速度慢下来,车企会不会享受这种慢节奏呢?还是说,谁先把技术和服务做好,谁就能跑赢?

11月新车申报大幕暂时收官,车企纷纷“躺平”布局存量市场,行业战略转型悄然进行,等待政策退坡后迎来新的竞争格局-有驾

这次行业的不温不火,真的值得好好琢磨,毕竟,新车的灯光一旦熄灭,真正的拼杀才刚刚开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