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车遭遇滑铁卢,市场份额暴跌,国产车崛起称王!

咱们先聊个实在事儿,您回想一下,大概在十年或者更早一些的时候,身边亲戚朋友要是买车,大家伙儿讨论的都是些什么品牌?

是不是一开口就是大众、丰田、本田、别克这些名字?

那时候,谁家要是能开上一辆合资品牌的轿车或者SUV,那不仅是方便出行,更像是一种身份和生活品质的证明,感觉上就是懂车、靠谱的选择。

合资车遭遇滑铁卢,市场份额暴跌,国产车崛起称王!-有驾

至于咱们自己的国产品牌,说句不那么好听的,那时候在很多人眼里,还带着点“廉价”、“模仿”、“技术不行”的标签。

可谁又能想到,这短短的十年时间,国内的汽车市场就像是上演了一出反转大戏,曾经风光无限的合资品牌和一度被看低的自主品牌,竟然彻底调换了位置。

现在的情况是,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合资巨头们,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而我们自己的国产品牌,则迎来了扬眉吐气的高光时刻。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那些曾经被我们奉为圭臬的深厚技术、百年品牌,怎么就突然不灵了呢?

咱们不讲虚的,先看一组最能说明问题的数据。

根据最新的统计,在今年前八个月里,所有合资品牌,包括德系、日系、美系、韩系等等,它们在中国市场的总份额已经跌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35.6%。

这是什么概念?

也就是说,现在市面上每卖出十台新车,连四台都轮不到它们了。

剩下的那超过六成的市场,也就是高达64.4%的份额,都被我们的自主品牌牢牢攥在了手里。

合资车遭遇滑铁卢,市场份额暴跌,国产车崛起称王!-有驾

这个数字对比,已经不是简单地追赶和超越了,这简直是一种市场格局的颠覆。

过去是它们吃肉我们喝汤,现在是我们占据了主桌,它们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得越来越小。

如果宏观的市场份额还不够直观,那我们再来看看那些曾经家喻户晓的“明星车型”。

以前您要是想买一辆十几万的家轿,闭着眼睛选大众朗逸、日产轩逸、丰田卡罗拉,准没错,这几款车轮流霸占销量榜首,被称为“神车”。

想买SUV,本田CR-V几乎是绕不开的选择。

可现在您再打开销量排行榜看看,排在最前面的,清一色地变成了比亚迪的秦系列、宋系列,还有特斯拉的Model Y,以及问界、理想这些新势力的产品。

那些昔日的“神车”,如今别说争第一了,很多时候连前十的榜单都进不去,完全被新能源车甩在了身后。

更让它们脸上无光的是,为了保住销量,这些合资品牌彻底撕下了过去高傲的面具,纷纷开始打起了价格战。

各种“一口价”、“综合优惠数万元”的宣传铺天盖地,以前一些热门车型甚至需要加价才能提车,现在却是降价还愁没人买。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它们在新能源时代,已经悲哀地失去了曾经牢不可破的“定价权”。

合资车遭遇滑铁卢,市场份额暴跌,国产车崛起称王!-有驾

这就引出了一个大家心里都犯嘀咕的问题: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深耕了几十年,积累了那么雄厚的技术实力、品牌声誉和人才储备,怎么就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变得如此被动,甚至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地步呢?

其实原因说起来也不复杂,归根结底,就是它们在时代变革的浪潮面前,犯了严重的战略性错误,那就是源于骨子里的傲慢与迟钝。

最根本的原因,是赛道变了。

过去一百年,汽车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围绕着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这“三大件”展开的。

在这条传统燃油车的赛道上,合资品牌凭借着长时间的技术积累,确实建立了难以逾越的壁垒。

但是,新能源汽车的出现,等于直接换了一条全新的赛道。

新赛道的核心变成了电池、电机和电控,也就是所谓的“新三电”。

在这条新赛道上,所有人的起跑线都差不多,我们中国的自主品牌甚至因为拥有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产业链,反而还占据了先发优势。

而且,从用户的实际体验来看,电动车对同价位的燃油车形成了全面的超越。

开过现在主流国产电动车的朋友应该都有体会,那种踩下加速踏板后,动力瞬间响应,车辆安静又平顺地弹射出去的感觉,是传统燃油车那种发动机轰鸣、变速箱换挡的体验无法比拟的。

合资车遭遇滑铁卢,市场份额暴跌,国产车崛起称王!-有驾

更关键的是用车成本,一度电几毛钱,充满一次几十块钱就能跑几百公里,折算下来每公里的花费可能就一毛钱左右,而燃油车加一箱油动辄几百块,这个经济账一算,普通老百姓心里自然有数。

再加上国家层面在购置税、补贴、充电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大力支持,选择电动车的理由变得越来越充分。

如果说动力和成本的优势是电动车打下的基础,那么智能化体验,就是国产车给予合资车的致命一击。

现在的汽车,早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代步工具了,它更像是一个移动的智能空间。

在这方面,我们的自主品牌简直是把用户体验做到了极致。

你坐进一辆新款的国产新能源车里,首先映入眼帘的可能就是一块比平板电脑还大还清晰的中控屏幕,操作起来如丝般顺滑。

车机系统里内置了各种各样的应用程序,听音乐、看视频、导航、点外卖,几乎和你的智能手机无缝衔接。

它的语音助手也极其聪明,能够理解非常口语化的指令,比如你说一句“我有点热”,它就会自动帮你调低空调温度、打开车窗,这种人性化的交互体验,极大地提升了用车的便利性和乐趣。

更不用说像高速领航辅助驾驶这样的高阶智能驾驶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放驾驶者的手脚,缓解长途驾驶的疲劳。

反观绝大多数合资品牌的车型,它们的车机系统简直就像是上个时代的产物。

合资车遭遇滑铁卢,市场份额暴跌,国产车崛起称王!-有驾

屏幕分辨率不高,操作起来卡顿延迟,功能更是少得可怜,很多还停留在只能听个收音机、连个蓝牙音乐的水平,导航地图万年不更新,语音识别更是像个听不懂人话的“智障”。

这种巨大的体验差距,让很多习惯了智能手机便捷生活的消费者,根本无法忍受。

一边是聪明伶俐、功能强大的智能伙伴,另一边是反应迟钝、功能单一的老旧机器,哪怕后者贴着一个响亮的国际品牌标志,吸引力也大打折扣。

当然,合资品牌也并非没有尝试过去做电动车。

但它们最初的做法,充满了敷衍和投机。

大部分车企选择了一条最省事的路线——“油改电”。

说白了,就是拿一个现成的燃油车平台,把发动机和油箱掏空,然后硬生生地塞进一套电池和电机。

这样做的后果是,产品先天不足,比如车内空间因为要迁就原本的结构而变得不合理,车辆的续航里程和性能也大打折扣,安全性也存在隐患。

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这样一款充满妥协的、产品力孱弱的“半成品”,它们还敢定一个非常高的价格,完全是把中国消费者当成了不懂车的“韭菜”。

市场很快就用惨淡的销量给出了回应。

等到现在,这些合资巨头们终于幡然醒悟,开始投入巨资研发真正的纯电平台,想要奋起直追时,却发现国内的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等品牌,早已经完成了好几代产品的技术迭代,并且在市场上建立了稳固的口碑和用户基础,再想追赶,难度已是今非昔比。

就这样,在传统燃油车市场不断萎缩,而新兴的电动车市场又没能成功切入的双重夹击之下,合资品牌就陷入了今天这样进退两难的被动局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