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比亚迪前八个月干了286万辆车这个事儿,本身不魔幻。魔幻的是,这数字背后是一种掀桌子的决心,一种“我不活了,你们也别想好”的混沌能量。这已经不是卖车了,这是在对整个行业进行一场惨烈的超度,用工业产能念往生咒,物理超度,最为致命。
过去我们怎么聊车企?聊技术,聊品牌,聊情怀。一帮西装革履的精英,在发布会上用PPT给你讲星辰大海,讲用户体验,讲一些他们自己都不信的品牌故事。大家都很体面,像是在一个高档餐厅里吃饭,就算互相看不顺眼,最多也就是在敬酒的时候手上多用点劲。但比亚迪干了什么?比亚迪直接冲进后厨,把高压锅的阀门给堵上了。最好的竞争,就是直接把餐厅给爆了,大家谁都别吃了,一起喝西北风,看谁先饿死。
这就是掀桌子式竞争法则。它不跟你玩虚的,什么品牌玄学,什么技术崇拜,在绝对的产能和价格面前,都是花里胡哨。奔驰最值钱的是那个三叉星标,特斯拉最值钱的是马斯克的个人IP,这些是信仰,是玄学,买它们的人不是在买车,是在买一个身份,一种“我很特别”的幻觉。你跟他们聊性价比,他们会觉得你在侮辱他的品味。
但比亚迪不一样,它直接摊牌了,不装了。它告诉你,我就是要把价格打到你骨折,用配置堆到你窒息,用产能淹死你。你跟我谈自动驾驶?“天神之眼”?L2+?这些名词听着都特别高大上,仿佛装上就能直接飞升。但讲真,我作为一个开了几年电车的中年人,早就看透了。真正的自动驾驶,关键不在于你的雷达有多牛,算力有多高,关键在于小区门口逆行的老头乐,在于突然从绿化带里窜出来的狗,在于那个喝多了在马路中间跳“科目三”的精神小伙。只要大爷躺得快,你的L4都得变成L(Liability)负全责。所以,这些所谓的智能驾驶,本质上就是个高级点的ACC,是个玩具,谁也别吹自己能成仙。比亚迪也懂,所以它搞这些,核心不是为了让你真的躺平开车,而是为了在配置单上,让你觉得“卧槽,这价格,还带个雷电法王杨永信,值了”。
你看,它每天生成8700万公里的数据,这数据是干嘛的?反哺系统?是,是是是,这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这8700万公里的数据,本身就是一场规模庞大的行为艺术,一个巨大的营销事件。它在告诉所有人,尤其是在座的各位同行:你看,我有这么多人在用,这么多人在帮我“修炼”,我的“道法”每天都在精进。就问你怕不怕?三体人看了都得重启一次舰队AI。
还有那个什么800V闪充,充电5分钟续航300公里。这个技术好不好?当然好。但它的战略意义远大于技术意义。这就好像武侠小说里,大家都在苦练内功,一招一式,讲究个循序渐进。结果比亚迪掏出个压缩毛巾,丢水里直接变成一个一米八的壮汉,还拿着两把西瓜刀。同行看了也得傻,这玩意儿不讲武德啊。它不是为了让你真的每次都只充5分钟,而是要彻底摧毁你的续航焦虑,让你在心理上彻底投降。当你不再为充电发愁时,油车的最后一点优势也就没了。这就是阳谋,赤裸裸的,但你就是没办法。
至于出海,那就更有意思了。286万里头,有63万是在海外卖的。这说明什么?说明比亚迪这套“发疯文学”打法,不仅国内好使,出去了也一样好使。它不是简单地把车卖出去,它是把一整套“卷”的文化给输出了。在欧洲建厂,在东南亚降维打击,本质上是在告诉那些老牌车企:你们躺着赚钱的好日子,结束了。以前你们来我们这儿是技术扶贫,现在我们去你们那儿是产业革命。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你别说,还真他妈有点那个意思。
而且它很聪明,它知道文化融合。在硅谷搞AI,在慕尼黑搞设计,这是在干嘛?这是在念“本地的经”。它知道直接把一套东西强推过去是行不通的,得让当地人觉得“诶,这玩意儿是我们自己人搞出来的”,这就叫“师夷长技以制夷”的Pro Max版。
所以,别把比亚迪的286万辆看成一个简单的销量数字。你要把它看成一个信号,一个宣言。这个宣言就是,旧时代的规则,那个属于品牌溢价、属于信息不对称、属于“我觉得你需要什么”的时代,已经彻底过去了。现在是“我不管你需要什么,我把我有的,全部给你,价格还骨折”的时代。这是一种工业暴力美学,简单,粗暴,但是,极其有效。
未来的汽车市场,不会再有温良恭俭让。要么成仙,要么成盒。比亚迪只是第一个把这个真相说出来,并且付诸行动的“颠子”。它不是在造车,它是在重塑这个圈子的生存法则。烦死了!以后大家的车评都别写了,直接比价格表吧!最终的结论就是,比亚迪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它做对了什么,而是因为它把所有人都逼得不得不去做对的事情。这种倒逼,才是最可怕的。就好像在说,你们都别装了,最终大家不都还是得看性价比么?摊牌吧。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