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车价格崩了? 45%暴跌背后,经销商亏本卖车求生!
一辆长安纯电车型直接降价45%,相当于买一送一;比亚迪海豹DM-i狂降37%;吉利几何A跌28%这不再是促销噱头,而是2025年车市的真实惨状。 更触目惊心的是,84.4%的经销商面临价格倒挂,卖一辆车亏损五千到八千元,只为回笼资金完成厂家任务。
这场价格战的残酷性远超想象:2025年前4个月,已有60多款车型降价,而仅5月份就有百余款车型加入战局,最高降幅超过5万元。 行业利润率骤降至4.1%,比制造业平均水平还低。
电池成本暴跌成为价格战的导火索。 动力电池采购价在2025年下降超20%,作为占据整车成本40%的核心部件,直接带动整车价格下探8个百分点。 特斯拉4680电池量产后单车成本降低10%-15%,比亚迪e平台3.0等技术迭代也让新能源单车成本再降10%-15%。
碳酸锂价格从每吨60万暴跌至20万以下,本该是车企的利润空间,却变成了价格战的弹药。
市场增速放缓逼车企铤而走险。 2024年中国汽车销量仅增长4.5%,低于过去十年平均6%的增速,国内市场增速更是低至1.6%。 新能源车渗透率在2025年1-4月已达42.7%,全年预计攀升至58.1%,燃油车市场份额首次跌破55%。
存量市场竞争下,2025年前4个月乘用车库存达350万辆,部分车企在5月发起大幅直降促销,引发十余个品牌跟进。
经销商成为价格战最大牺牲品。 为完成厂家任务拿到返点,许多经销商不得不亏本卖车。 中升控股2024年销量增加4.58万辆,营收却锐减111.66亿元,暴露出“增量不增利”的行业困境。
经销商百强集团中虽有78%盈利,亏损比例仍达12%,关店数量超过500家。
消费者陷入“买得越早亏得越多”的恐慌。 32%的新能源车主因“短期内大幅降价”提出投诉,理想汽车因降价导致的集体维权事件使品牌好感度下降18个百分点。 27%的潜在消费者陷入观望,“早买早吃亏”心态显著抑制即时购车需求。
更隐蔽的是服务质量缩水。 暗访发现,部分降价车型保险补贴减少30%,62%的合资品牌燃油车售后保养套餐涨价15%-20%,形成“购车降价、维保涨价”的套路。
技术更新速度让车企陷入两难。 去年的新款今年就成了“过气网红”,不降价根本无人问津。 头部品牌通过技术下放维持竞争力,如比亚迪将高阶智能驾驶辅助功能下放至走量车型,广汽埃安、小鹏汽车等在15万元价位普及同类配置。
弱势企业无力应对,15家中小车企在2025年1-9月销量同比下滑超50%,其中3家因资金链断裂暂停生产。
地方政府补贴扭曲市场竞争。 部分地方政府给予在本地投资的优势企业大量补贴,给本地竞争力不强的企业输血以维持生存。 优势企业在多地布局产能时,要求地方给予巨额补贴和支持,这加大了企业降价的“实力”和“底气”。
2025年1-2月乘用车市场新车平均降价幅度高达3万元,创下近五年新高。 纯电动车均价直降3.88万元,降幅17%;插混车型降1.3万元,降幅10%;燃油车降2万元,降幅11%。
豪华品牌降价幅度惊人。 奔驰EQA降价幅度达50%,奔驰EQB降价48%,奥迪Q4 e-tron降价46%,捷豹XEL直降16.73万,幅度高达52%。 合资品牌如别克微蓝6降价49%,别克威朗降价47%。
价格战从新能源领域蔓延至整个乘用车市场,B级车甚至进入8万元区间。 这种无序竞争导致全行业因价格战损失1380亿元,产业链利润率跌破3%。
行业协会紧急发声抵制恶性竞争。 2025年6月,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提出倡议,坚决抵制以“价格战”为主要形式的“内卷式”竞争行为。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也发文指出,无序“价格战”加剧恶性竞争,将把产业发展带入恶性循环。
车企已陷入囚徒困境:你不降价,别人降价,客户全被抢跑。 一辆车贴着成本价甚至亏本往外甩,只为了维持现金流和市场份额。 这种恶性循环正在吞噬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