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上市首日,全网热搜都被“大定3分钟20万台”的消息刷了屏。点进去一弹幕里有人感叹“我以为是白菜,不,是金矿”。有人说再买吗?得抢。那画面,不知道的还以为超市五折放开卖生抽呢。可没过几个月,等终端销量一出来,才发现,9月的实际交付只有22225辆,占当初1小时大定数据7.7%。别说全款提车,光是“意向”这俩字,还能玩出花来。
这两年,汽车圈的新车上市就像春晚的红包雨,海报狂飙,数字一串串。5分钟大定破万、1小时3万冲顶,这热闹劲儿差点让人以为每家都在做爆款。可很多朋友都心知肚明,这热度大多只沾点屏幕边,真金白银跑到交付那一刻,能剩下多少,全凭落地测算。
其实车企早年的“月销过万”,才算得上真章。那可是能查得到、摸得着的铁账本。而如今,“小订”“大定”成了玄学。小订就像电子券,2000、5000块意思一下,随时退场没压力。大定往大说要过万,但也有厂家降到1000块到位,甚至还有99元“下订”政策,买奶茶都不见得这么便宜。有人把意向客户也算进来,仿佛意念下单,这订单海水涨潮,谁也拦不住。
有的公司还给大定来个“犹豫期”,1到3天可反悔。账目是一波一波涨,真正锁单的,能剩几个?别说第三方监管了,数据全靠自己报。老实说,真有点皇帝新衣那味儿,外面热闹,里面虚头。
可这花式“造势”,谁做谁心里门儿清。车企未必是存心骗人,也是真着急:新品多、市场卷,信心比黄金都值钱。新车上市先发订单榜单,不仅是给消费者看的,更是哄投资人和老板开心。狠一点的,还能吓吓对手。要不说,有些广告公司上市前几个月就帮着“策划小订过万”,左手诱惑消费者,右手冲高刺激管理层,仿佛一条黄金链。
真正狗急的,其实是第一线的经销商和销售。有经验的销售先用自己的钱把名额、小订的“官方福利”一股脑囤起来。车企冲“爆款”风头,销售坐等客流上门,感觉像赌徒手里攥着一把好牌。到后面真有看车的客户,名额就像鸡蛋掰着卖,顺手还能赚“机会差价”。车企攒了漂亮账面,经销商有了筹码,销售等着转单。合作混战一场,最后真要卖不掉,这锅自然摔给经销商。库存压着,零公里二手车都被逼出来——给自己定目标的新车,没开就直降两三成丢进二手市场,听起来不怎么体面,但谁让交付摆在那儿。
行业都懂,一个泡沫被戳穿的速度,比它吹起来时候还叫人眼晕。很多看起来上市火爆的新车型,等到第一波流量红利消失,热度突然一冷,销量就开始掉队。原本准备做“王炸”的最后沦为“边角料”,真不好说是市场残酷,还是套路玩尽被反噬。
最近监管也开始盯紧。六部门动真格,针对虚报、夸大宣传,连榜单都要查。都说未来要用真实交付和上险量来考量数据,行业早晚还是要回归本分——踏踏实实造车,老老实实卖车,一步一个脚印活得久。
你要问我怎么看这些花花绿绿的“订单”。说实话,也不是不能理解。毕竟抢热门的心理,谁都有。真要较真,还是要看交付那一天,钥匙握在手里,车子开出4S店,那才算数。如果你现在正准备掏钱下订,且慢点兴奋,觉着需要等等也没啥。数据热闹是数据的事,咱自己买不买,还是得琢磨琢磨,这事儿,到底值多少真金白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