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果在成都,也许看到了这样的场面:东风本田展台格外安静,观众如同路过老旧展柜,只剩寥寥几人琢磨车标和价签的区别。而另一边,比亚迪的“天神之眼”互动区俨然变成大型社交广场,百米长队延伸到过道,工作人员喊破嗓子都挡不住大家想摸一摸“新技术”的好奇心。我一边在人群里挪着脚,一边算着离最近咖啡厅还有几步路。当然,这样的热度和冷寂,并不是场地布置的锅。
"自主品牌9分钟抢下万份订单",你要是亲眼看见经销商忙得连水都来不及喝,便能体会什么叫“春江水暖鸭先知”。车展十天,成都国际车展记录了91.02万人次观众,最终综合订单数量达到33745份,自主品牌一己之力贡献了57.53亿元成交额——不愧是主场,数据比PPT更有说服力。国产新车不仅成为“销量扛把子”,技术表现也不再是“看着像那么回事”,而是实诊真刀真枪的革命。
有趣的是,某些曾经的“抱有优越感”的品牌现在都集体“失焦”,用完上的词只能是“人往高处走,风水轮流转”。你要是现场随便问一圈,十有八九都觉得今年车展“牌面都在自主”,外资品牌只能收拾收拾,考虑是不是该退出舞台中央了。
车圈流行一句话,“看技术,看底盘,看是谁上头条”。今年成都车展,比亚迪实测“充电5分钟续航400公里”,这可不是幕布上的吹嘘。汉L车型用上了兆瓦闪充,1%电量起步,仅需5分钟就能飙至62%——补能速度赶得上油箱加油,完全干翻过去“充电像熬夜”的痛点。1000V高压电气架构加1500V碳化硅芯片,“黑科技”诸如“电驱升压”让充电枪本身瘦身到2kg,比传统枪轻了一大圈,连健身教练都得说一句:这枪不伤腰。更难得是,兼容全球99%充电桩标准,不仅解决“充电难题”,也把国产车的全球化底气写在参数里。
硬要对比一下合资品牌今年的动作,奥迪E5 Sportback据说也能“充电10分钟跑370公里”,但首发价23.59万,比同级国产贵上8万元。算了下,象征性的科技分,硬生生被售价掩盖。东风本田直接缺席本届车展,近期新能源车型月销量不过三百辆,数字比咖啡店座位还稀缺。技术转型慢,故事不好讲,连蹭热点都嫌麻烦——这种现实,比“品牌衰退”四个字都来得扎心。
话再说回现场,奇瑞捷途展台这次算是“把行业天花板抖高了”。纵横G700全球盲订开启三小时订单破万,全天冲到三万多单,直接把经销商“加班熬成网红”。这车不光环塔拉力赛拿了小冠军,还搞出了外挂式制氧机和卫星通话——你家要不是有个无人区科考的亲戚,可能体会不到“这些功能到底有啥用”。但放到竞品里,这种功能创新,已经不止“比谁动力大”的时代了,是在定义下一个用车场景。
威麟的回归同样有戏剧感。这个品牌曾打过达喀尔,如今靠智能皮卡和新能源生态杀回赛道。奇瑞干脆把1500家销售网点揽进来,连南美市场都在推动专用充电标准——不是为了看谁电池多,是搭生态、拼产业链。“赛事基因+技术出海”,看上去是炫技,其实是把“场景定义”玩转到了全球化的高度。
这种权力转移,车展现场也有暗号。按惯例,16号馆往年总归是顶级豪车主场,但今年里外分明,自主品牌彻底占据高地。数据显示,2025年前八个月中国新能源车销量已达960万辆,占汽车总量45.5%——比亚迪、奇瑞们靠技术突破,把政策红利变成现实市场份额。就算沃尔沃、福特匆忙发布续航1000公里混动,也顶不住国产品牌已经筑好“软硬件一体”的护城河。
听到威麟负责人一句自带气场的话:“我们重启的不是商标,是一套价值密码。”这话或者像一句行业昭告,又像一声冷笑,毕竟品牌换了好几轮,谁还能把“商标”当金饭碗?显然不是技术,才是自信的底气。
这一幕,引人想起过去合资品牌笑傲江湖的日子:外观与技术的“占位权”,早已被本地创新晃得眼花缭乱。中国汽车的故事,进入了全球规则重写的高潮阶段。而这届成都车展的幕后,写的就是一个“产业升级的转折点”。
当然,这里并不打算用“自主万岁”或者“一边倒的颂歌”做收尾。产业进阶的路上,依旧有成本、技术瓶颈和用户认知的坎。合资品牌或者能在某些细分领域继续维持存在感,也未必就此消失在历史的后视镜。但一个事实摆在我们面前:
如果你打算买车,是会选技术领跑的国产新新车,还是坚守那些传统标签的合资老将?我知道谁都不愿意被时代淘汰,只是技术这条路,从来都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思考未必让人更快“下单”,但哪些选择,哪些放弃,你的选择是有痕迹的。
你怎么想?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