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车时流的泪,都是买车时脑子进的水:警惕车企的三大维修刺客

讲真,聊买车不聊修车,就像修仙不看灵根,纯属行为艺术。现在这帮车企,一个个都把自己打扮得跟天神下凡一样,发布会PPT做得比科幻电影还炫酷,什么星际引擎、什么时空穿梭座舱,恨不得说自己的车能带你直接飞升。但你真把这“仙器”请回家,磕了碰了,去趟4S店,人家账单拉出来的那一刻,你才恍然大悟,原来你不是车主,你是唐僧肉,谁都想上来啃一口。

所谓买车笑嘻嘻,修车MMP,这根本不是一句玩笑,这是当代汽车消费市场的血淋淋的现实法则。

先说一个最典中典的概念,叫“零整比”。这玩意儿听着挺学术,其实就是把一台车拆散了卖零件,所有零件的总价,除以这台整车的售价。说白了,就是衡量你这台“仙器”渡劫的时候,成本有多高。有些车,零整比300%都算客气的,比如某个B开头的豪华品牌,零整比能干到800%多。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把你这台车剁碎了,能卖出八台新车的价钱。三体人看了都得当场气活了,这科技水平不搞星际舰队,全用在割韭菜上了。

修车时流的泪,都是买车时脑子进的水:警惕车企的三大维修刺客-有驾

你以为你买的是一台德系精密工业的结晶?不,你买的是一个用零件拼起来的奢侈品Logo,你买的不是代步工具,你买的是一个可以移动的祠堂,每一次维修都是给品牌信仰上香。一个大灯四万五,一个保险杠两万八,剐蹭一下,半年的工资就直接羽化飞升了。这已经不是修车了,这是赎罪。因为你“亵渎”了这神圣的品牌光环。会买这种车的人,他压根不关心性价比,他是在维护自己的信仰,跟苹果用户觉得系统就是比安卓丝滑一个道理。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为品牌磕过头,你就懂了。

修车时流的泪,都是买车时脑子进的水:警惕车企的三大维修刺客-有驾

所以说,对普通人而言,买车前不查中保研的零整比报告,就跟裸考高数一样,不是说你一定挂,但大概率会死得很难看。这是犬儒主义的上帝视角告诉你,所有标榜“豪华”的东西,本质都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让你心甘情愿掏钱的表演。

修车时流的泪,都是买车时脑子进的水:警惕车企的三大维修刺客-有驾

然后就是更骚的操作,叫“科技刺客”。现在的新能源车企,尤其喜欢整这套花活。发布会上吹得最响的,往往就是日后维修捅你最狠的刀。一体压铸车身,听着牛逼不?特斯拉带起来的风潮,把几百个零件合成一个大件,效率大大提升,成本大大降低。诶,注意了,是车企的制造成本降低了,不是你的维修成本。

这玩意儿就像一块巨大的压缩毛巾,造的时候是爽了,但只要后屁股稍微来一下亲密接触,对不起,不能钣金,不能切割,没有局部维修这个选项。4S店的解决方案只有一个:换总成。十万块打底,上不封顶。等于说,你追个尾,直接把一台五菱宏光给撞没了。车企在生产线上省下来的每一分钱,最后都变成了从你口袋里掏出来的一百块。这不叫技术进步,这叫成本转移,玩儿得一手好闪电战。

还有那个激光雷达,智能座舱。坏了菜了,这更是重量级。以前的车,保险杠就是个塑料壳子,撞了就撞了,几百块钱搞定。现在的车,保险杠里塞满了各种雷达、传感器,金贵得跟传国玉玺似的。一个激光雷达,撞坏了,对不起,一万八没了。我作为一个开过早期“智能”汽车的中年人,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那所谓的智能座舱,死机概率比我找到停车位的概率都高。一旦黑屏,连空调都开不了,OTA升级都救不回来,只能返厂重修。讲真,我突然想起我楼下那家兰州拉面,老板拉面的姿势,比很多车企的PPT都实在。

修车时流的泪,都是买车时脑子进的水:警惕车企的三大维修刺客-有驾

这种所谓的“技术”,本质上是一种傲慢。它默认你的使用场景是实验室,默认所有司机都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但现实是什么?现实是混乱的马路,是永远不知道从哪儿会窜出来的外卖小哥,是把马路当自家客厅的老头乐。所以自动驾驶的终极奥义,不在于激光雷达,而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路口会不会窜出来一个无视交通规则的老头乐。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就问你怕不怕?所以说,反技术崇拜是必须的,决定技术成败的,永远是最不讲理的现实。

最后再聊聊那些小众车和二手老豪车,这俩简直是维修界的“道诡异仙”,精神状态极其不稳定,随时可能让你心态爆炸。

买小众车,图的是个性和与众不同。但这份个性的代价就是,你的车一旦需要更换某些“龙鳞”(配件),维修厂找配件的过程,堪比一场寻宝真人秀。全国库存不到十个,订货周期三个月起步,这都算常规操作。我朋友一台法系车,就因为一个破损的侧裙,愣是在修理厂里吃灰吃了四个月。这期间他打车的钱,都快赶上那个配件的价格了。车企停产一个车型,就像渣男提了裤子不认人,五年之后连配件供应都给你停了。你的车就成了一个铁皮孤儿,坏了核心件,要么满世界淘拆车件,要么就只能当废铁卖。

二手老豪车就更别提了,那根本不是车,那是一个吞金的无底洞。十年前的7系,现在可能只要十几万,开出去面子十足。但你不知道的是,这台车可能每两千公里就要“喝”掉一升机油,一年下来光是喂它“喝水”的钱就得好几千。它的变速箱可能已经到了“渡劫期”,随时准备给你来个大顿挫,修一下机电单元两万起,大修整个变速箱?不好意思,十五万,可以直接再买一台同款二手车了。

写到这里,我感觉自己有点像个怨妇,但没办法,被坑过的人就是这样。车企们现在的竞争法则已经变了,不是存量竞争,而是掀桌子式的黑暗森林。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价格战打到最后,新车上没利润了怎么办?就在你看不到的维修环节,加倍地、疯狂地、变本加厉地捞回来。这他妈的合理吗?!

所以,普通人买车,别听那些花里胡哨的发布会,别信那些不着边际的“科技玄学”。记住,保有量才是硬道理,满大街都在跑的车,配件一定便宜又好找。技术成熟度大于一切噱头,让那些有钱有闲的先驱们去当小白鼠,等技术验证个两三年再入手。

归根结底,车就是个工具,是让你从A点到B点的铁盒子。它不是你的信仰图腾,更不是你的理财产品。把太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寄托在一个工业品上,最后被反噬的,只能是你的钱包和心态。毕竟,修车时流的每一滴泪,都是买车时脑子里进的水,现在,只不过是沸腾了而已。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