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补贴推动销量翻番,商家却普遍亏本,政策落地效果成关键

最近后台有朋友聊到杭州那个电动车“国补”的事,说好好的一个惠民政策,怎么搞到最后商家在那边哭爹喊娘,消费者也一肚子火。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因为它特别典型,像一个微缩模型,把一个善意政策在现实中如何一步步跑偏,最终变成一地鸡毛的过程给演了一遍。

我们今天就来捋一捋。

先简单说说背景。

电动自行车补贴推动销量翻番,商家却普遍亏本,政策落地效果成关键-有驾

杭州今年搞了个电动车以旧换新,补贴力度很大,最高能到1200块。

这数字什么概念?

一辆普通代步的电动车也就两三千块,这一下就干掉了小一半。

按理说,消费者得了实惠,商家清了库存多了流水,政府刺激了消费还顺带淘汰了不合规的旧车,简直是“赢麻了”的剧本。

但现实往往比剧本骨感。

问题出在哪?

出在补贴的发放方式上。

这个总额1.5亿的补贴资金池,不是敞开了让你用,而是分批次、限时、不定时地开放。

比如某个工作日下午一点突然开放,到下午五点资金池抢完了,活动就暂停。

下一波什么时候来?

电动自行车补贴推动销量翻番,商家却普遍亏本,政策落地效果成关键-有驾

不知道,等群里通知。

这就好比食堂宣布今天免费加鸡腿,但没说什么时候加,也没说加多少个,只在开饭前五分钟在角落小黑板上写个通知。

这种“秒杀式”的政策设计,立马就改变了整个游戏的性质。

我们来算三笔账,看看局里的三个玩家——消费者、商家和政策制定者,他们各自的处境和心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一笔账,消费者的账。

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买电动车本来是个计划性消费。

车坏了,或者需要了,就去买。

但现在突然冒出来一个最高1200块的“随机红包”,心态立马就变了。

购买行为从“需求驱动”变成了“机会驱动”。

本来不急着换车的,现在也想等等看;本来预算3000的,现在觉得可以看看4000多的,反正有补贴兜底。

电动自行车补贴推动销量翻番,商家却普遍亏本,政策落地效果成关键-有驾

更重要的是,心理账户发生了变化。

没拿到补贴,不叫没赚到,叫“亏了1200块”。

这种损失厌恶感,是写在人类基因里的。

于是,“等补贴”成了唯一正确的选择。

没有补贴就不买车,这成了一种市场共识。

第二笔账,商家的账。

商家是最难受的,他们被夹在了中间。

一方面,消费者都在观望,日常的流水断崖式下跌。

不开张就得吃老本,房租人工都是成本。

另一方面,电动车新国标有个过渡期,到11月底,手上一批旧国标的车如果卖不掉,就得砸在自己手里,变成一堆废铁。

一边是现金流枯竭,一边是库存贬值倒计时,换你你也慌。

电动自行车补贴推动销量翻番,商家却普遍亏本,政策落地效果成关键-有驾

怎么办?市场自己“创造”了一个解决方案,叫“预售”。

商家跟消费者说,你先按原价把车提走,牌先别上。

等下次补贴窗口一开,我第一时间通知你来店里操作,那1200块我再返给你。

为了锁定客户,甚至有商家选择自己先垫付一部分补贴款给消费者。

这操作属于什么性质?

属于商家用自己的信用和现金,去对赌一个不确定的政策窗口。

他们实际上把自己变成了政策的“期货交易员”,还是没法对冲风险的那种。

一辆车利润就几百块,他们却背上了一千多的潜在债务。

这已经不是做生意了,这是在走钢丝。

几十上百辆车预售出去,等于几十万的资金压在里面,赌的就是政策能尽快再开闸放水。

电动自行车补贴推动销量翻番,商家却普遍亏本,政策落地效果成关键-有驾

第三笔账,政策制定者的账。

从宏观数据看,政策无疑是“成功”的。

1.5亿资金,带动了十多万辆车的消费,拉动了好几个亿的市场规模。

报告写出来,数字漂亮,目标达成。

但这种“KPI思维”往往会忽略一个核心问题:政策的摩擦成本。

任何一个政策从文件落到地面,都需要一个传导和执行的过程。

这个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摩擦,比如复杂的申报流程、不确定的等待时间、以及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混乱。

在杭州这个案例里,商家就成了所有摩擦成本的最终承担者。

他们要花大量时间学习和操作繁琐的申报系统;他们要面对消费者“为什么还没轮到我”的反复催促和质疑;他们要在政策暂停时,安抚客户,解释自己也无法控制的局面;最终,当资金池耗尽,政策事实性终止时,他们要独自面对消费者的愤怒,要么退车,要么自掏腰包填上那个补贴的窟窿。

等于说,商家免费为政策的落地当了客服、当了出纳、还当了最后的风险缓冲垫。

电动自行车补贴推动销量翻番,商家却普遍亏本,政策落地效果成关键-有驾

他们“赔本赚吆喝”,赚的不是自己店的吆喝,是政策的吆喝。

现在回过头看,这事儿的症结就很清楚了。

一个好的补贴政策,核心原则应该是“确定性”和“便利性”。

让市场主体对规则有稳定的预期,让参与者能以最低的成本享受到政策红利。

而“秒杀式”的补贴,本质上是把公共政策娱乐化、博彩化了。

它用人为制造的稀缺性,短期内确实能激发巨大的市场热情,但代价是破坏了正常的市场节奏和信任关系。

当政策的“可得性”变成一种需要运气的馈赠时,它带来的就不再是普惠的甘霖,而是引发猜忌和混乱的源头。

更要命的是,当资金池耗尽后,相关部门的回应是“资金用完,但无法宣布活动结束”。

这种模糊和不作为,是压垮商家的最后一根稻草。

它切断了商家最后的止损路径,让他们在“违规预售”的钢丝上,连安全网都没有了。

说白了,这是一次典型的、因“善意”而起的政策性市场失灵。

它最大的教训是,制定政策时,不能只有宏观的KPI视角,更要有深入毛细血管的微观体感。

要理解政策的每一个涟漪,会如何影响到那些在市场里奋力求生的小舟。

否则,一张漂亮的报告背后,可能就是成百上千个小商家默默流下的眼泪。共勉共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