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辅助驾驶升级,网友称驾龄提升,雷军回应感谢

夜色降临,城市的高架路像一条条静默的河流,偶尔有车辆划破寂静。

车窗外是忽明忽暗的路灯,车内却安静得有些诡异。

假如你是那位YU7的车主,双手轻搭方向盘,目光飘向前方,突然发现:辅助驾驶不再一惊一乍,甚至你都没有察觉它刚才帮你巧妙避开了一个雪糕桶。

小米YU7辅助驾驶升级,网友称驾龄提升,雷军回应感谢-有驾

一瞬间,你有点恍惚:这辆小米,什么时候学得这么“会开车”了?

你摸了摸座椅,怀疑是不是自己的错觉。

毕竟,比起过去那个总让人心跳加速的“辅助”,如今的它,看起来像个开了几年车的老司机。

如果我是你,会不会也忍不住发条微博,感叹小米变成了“老米”?

又或者,作为一个旁观者,我更关心一个问题:技术的进步,到底靠不靠谱?

还是仅仅是我们心理层面的“幻觉疗法”?

按理说,小米汽车这次冬季OTA升级,只是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众多迭代中的一次常规操作。

可在社交平台,用户的反馈几乎是一边倒的“真香”——“变道丝滑”“刹车不突兀”“应激反应没了”。

甚至有人给出了具体分数:高快路体验从70分跳到85分。

有人调侃,小米辅助驾驶的驾龄一下子跃升到了3到5年。

这样的评价,乍一看像是小米公关部写的软文,但点开评论区,竟然难得的没见到“黑子”刷屏。

当然,雷军也没放过这次公关机会,亲自在微博留言:“谢谢肯定,我们会继续加油!”这话说得不温不火,倒也像极了那种“考了85分的孩儿,家长拍拍肩膀说,还能更好”。

作为一个职业疑心病晚期,我的第一反应当然不是“厉害了我的米”,而是想知道:这次升级,真如传说中那么夸张吗?

背后到底是技术质变,还是只是把参数调得“温柔”点?

从已公开的信息来看,这次升级主要做了几件事。

一是优化纵向体验——提前减速、跟车提速变得合理,乘客不再像坐过山车。

二是横向操作升级,变道、并线、借道绕行都变得更加顺滑,据说终于不再像“刚学会开车的实习生”那样犹豫不决。

三是复杂路口的路况理解能力提升,能提前看懂导航,走对道的概率高了不少。

小米YU7辅助驾驶升级,网友称驾龄提升,雷军回应感谢-有驾

四是针对无信号灯、恶劣天气、夜间等场景,增加了防御性降速——也就是说,这车知道什么时候要“怂”一点,安全第一。

最后,还加了个ETC通行辅助,让自动驾驶车辆通过收费站时不再像个木头人。

但技术优化这种事,听起来都挺美好,有多少成色,得看实测。

毕竟代码和现实之间,总有条看不见的鸿沟。

我曾经见过某品牌自动驾驶车,在模拟测试里“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旦上了路,遇到一只走神的黄狗,立刻原形毕露,直接来个急刹。

这种“进步”,真进步了吗?

还是只是把原本激进的参数调得更“佛系”?

原来该加速时猛踩,如今学会“佛系养生”,减速得体,跟随有度,用户自然觉得“成熟”了。

可技术人员都知道,这其中有一半靠的其实是“算法性妥协”——让系统多等一秒再出手,风险小了,体验也就顺畅了。

我一度怀疑,这次升级是不是算法工程师们看腻了数据里的“鬼探头”,干脆给系统加了点“胆小因子”。

比如,遇到雪糕桶先慢下来,遇到夜路先减速,能绕就绕。

这在安全性上无可厚非,但本质上和老司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没太大区别。

人与机器的成长路径,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稳妥为上”。

但真正让我产生兴趣的,是用户的心理曲线。

如果某一天,辅助驾驶突然变得“像老司机”一样可靠、低调,用户会不会过度信任?

高分的体验感,会不会反而让人忘了“方向盘仍需你握,意外还需你担”?

智能驾驶的“好感度”,是技术进步的真实反馈,还是人类对于“省心”的天然膜拜?

我想起多年前,某些城市刚普及自动挡出租车时,不少老司机觉得“这车自己会开了”,结果一到暴雨天,熄火、打滑照样不少。

小米YU7辅助驾驶升级,网友称驾龄提升,雷军回应感谢-有驾

技术进步,不等于风险消失,只是风险分布被重新洗牌。

当然,小米这次升级有一点值得肯定:他们终于明白了用户的底线。

在智能驾驶领域,用户最怕的不是“蠢”,而是“冲动”。

蠢可以忍——大不了我来接管。

但冲动就像副驾驶有个三岁小孩乱按方向盘,随时给你来个“惊喜”,这才让人心慌。

把“冲动”的边界收窄,让“蠢”变得可控,体验自然“成熟”了。

与此同时,我不得不承认,国产智能驾驶系统的进化速度,比我小时候蹲家门口看蚂蚁修路还快。

不到一年,从“初学者”到“中级工”,说不定哪天就能混成“老师傅”。

只不过,算法再牛,用户的“信任红线”是条看不见的高压线,真要碰了,反噬起来比bug还可怕。

写到这里,不得不自嘲一下,像我这种“安全带系两圈,手刹拉到底”的老派司机,虽然嘴上说信不过机器,背地里却早已迷上了自动泊车。

生活就是这样,你以为你在控制技术,其实技术早就把你驯化成了“懒人”。

说到底,技术的进步和人性的弱点,永远是在互相追逐、互为镜像。

最后,回到那个夜晚的高架路。

如果某天你发现,自己的双手在方向盘上只是象征性“摆拍”,辅助驾驶比你还稳,甚至你敢闭眼听首歌——这到底是小米的胜利,还是你的放弃?

你愿意把安全感彻底交给一套看不见、摸不着的算法吗?

还是说,你会在心底留下一根勒马绳,随时准备收回来?

智能驾驶的尽头,是彻底信任,还是适度怀疑?

方向盘的归属权,是技术,还是人性?

谁都给不出最终答案。

你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