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宝马在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凭新驾控大脑再获全球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证书,彰显开放技术路线与多驱动并行发展生态升级

据权威机构统计,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320万辆,同比增长约36%;中国市场的渗透率也接近25%。在这样的趋势下,宝马在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的舞台上再次把全球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证书拿到手,且强调新世代驾控大脑的开放技术路线。开着车走出停车场,我顺手抚过方向盘,皮质表面的纹路细碎得像砂粒,手指传来的温热还在告诉我这玩意儿是真的在动。

同事低声说:这套驾控大脑,会不会把我变成机器的附庸?

9月28日,宝马在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凭新驾控大脑再获全球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证书,彰显开放技术路线与多驱动并行发展生态升级-有驾

我笑着答:先上路试试,别急下判断。

这套系统的芯是把动力传动、制动、转向、能量回收四大系统统一放进一个中央控制单元。官方给的数字听起来很美:<1毫秒的响应、能量回收最高提升60%、98%的驾驶场景无需再踩传统刹车(样本有限)。这些字眼背后不是玄学,而是软件工程师给硬件找对路子的结果。现实路况千变万化,我更愿意用体感来记忆它的边界。

对比一下同价位/同类的两款车的实操差别。宝马的新世代紧凑纯电SUV与同价位的奥迪Q4 e-tron,在堵车和城市路况下,宝马的转向更线性,路感更柔,能量回收的踩踏感也更自然;奥迪在高速时的悬架支撑更紧实,噪音与路感的分布略显干脆。换句话说,宝马像在路面上用软舵把你带着走,而奥迪则偏向稳态驱动的边界感。这也是我在同事对比中最直观的差别。

9月28日,宝马在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凭新驾控大脑再获全球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证书,彰显开放技术路线与多驱动并行发展生态升级-有驾

供应链这点其实更贴近我们日常。把新技术想象成一锅汤,传感器、芯片、软件更新就像不同的配料;一粒缺了,口味就错了。若供应紧张,整锅汤会被迫简化,体验也会打折扣。就像做饭,锅底要稳,火候要对;否则再好的菜也端不上桌。

前述也并非全景式完美。我刚才说得有点大,后面的思路也需要收回来两句:这套系统的1毫秒级并不是市场上每辆车都能达到的常态,取决于硬件配置、软件版本、驾驶环境等多重因素。真正落地的速度,往往慢于市场喊口号的速度。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翻到一张测试场地的照片,地面还留着潮湿的水痕,座椅和仪表台上那只黏在笔记本边上的小贴纸被风吹得微微翻动。细节很不起眼,但它提醒我,工程师在夜里做的改动,常常是从一个小缝里开始的。

9月28日,宝马在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凭新驾控大脑再获全球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证书,彰显开放技术路线与多驱动并行发展生态升级-有驾

三处提问放在路上:你在城市拥堵里,更看重自动跟车还是手感?你愿意为开放技术路线付出更多成本吗?如果你手里只有同价位的两台车,你会先试哪一辆?

小情绪两三句:有时候这些系统确实让人想省事,懒得去纠结驾驶细节;又担心,越省事越丢了与车的对话。你们会不会也有这样的矛盾心情?

我在记者朋友的电话里又听到一句话:这套驾控大脑不是万能的,但确实把驾驶者的意图读得更准了。销售人员的話语也常常提醒我:开放式架构不是卖点,是承诺。

9月28日,宝马在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凭新驾控大脑再获全球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证书,彰显开放技术路线与多驱动并行发展生态升级-有驾

他在电话里只说了四个字就让我笑起来:别把路说死。这句话像是对工程师的温柔提醒,别把路面想象成静止的图纸。

临场小计算:若按城市日常100公里,电耗大约18kWh,电价1.2元/kWh,百公里成本约21.6元;如果是油车,油耗8L/百公里,7元/L,成本约56元。显然在日常通勤+周末短途的场景里,电动车的运营成本更具优势,但这也要看充电便利和电价波动(不确定性标签:估算、体感)。

一路走来,我也在想:开放技术路线究竟给用户带来什么?它能不能把舞台留给更多的创新者,而不是只让头部厂家唱独角戏?如果你们身处不同城市,遇到同样的车款,你们会不会因为一个开放生态就愿意多花钱?也许最终答案不在谁最强,而是谁更懂你在路上的需求。

9月28日,宝马在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凭新驾控大脑再获全球新能源汽车创新技术证书,彰显开放技术路线与多驱动并行发展生态升级-有驾

结尾留一个开放问题:当交通信号灯变成智能灯,路口的等待也变成算法时,你还会不会坚持用车像以前那样去感知路面,而不是让所有判断都交给屏幕和芯片?这段路,我们一起看下去。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