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混车续航虚标严重,车主实测打五折,标1000km只跑480km

最近,关于插电混动汽车续航里程“水分”太大的讨论越来越多,不少车主都感觉自己被宣传册上的漂亮数字给“忽悠”了。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一位辽宁的车主赵先生,去年满怀期待地买了一辆当时非常热门的插电混动SUV,宣传上说综合续航能达到1200公里。

这数字听着就让人安心,感觉以后出门再也不用为续航发愁了。

插混车续航虚标严重,车主实测打五折,标1000km只跑480km-有驾

可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入冬之后,他开车上高速,因为天气冷开了暖风,结果车子才跑了480公里就彻底没电没油,直接在路上“趴窝”了。

这个实际续航里程,连厂家宣传的四成都不到,缩水程度让人咋舌。

当他怒气冲冲地找到4S店理论时,得到的回复却是轻描淡写的一句“开空调耗电是正常现象”,言下之意就是问题不在车,而是他自己的使用方式不对。

赵先生的经历并不是个别现象,在社交媒体上,大量车主,尤其是北方地区的车主,都在抱怨类似的问题。

有媒体在2025年专门做了测试,发现在北方冬季的严寒环境下,插电混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普遍出现“腰斩”,也就是打对折。

比如,某款知名品牌的新能源SUV,官方标称的纯电续航是210公里,但在零下20摄氏度的环境下实测,只能跑出152公里。

另一款主打长续航的混动MPV,宣传续航高达1370公里,可车主在满载乘客并开启空调的正常使用状态下,连800公里都跑不到。

这种巨大的落差让很多车主感到失望和无奈,甚至有人自嘲说,当初买插电混动车就是为了省油,结果到了冬天,因为电池不给力,发动机频繁启动,油耗反而比同级别的纯燃油车还要高,真是省了芝麻丢了西瓜。

那么,为什么厂家宣传的续航和我们实际开出来的续航会差这么多呢?

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行业里大家心照不宣的“秘密”。

首先,就是续航里程的测试标准问题。

插混车续航虚标严重,车主实测打五折,标1000km只跑480km-有驾

目前国内主要采用的是CLTC测试标准,这个标准下的测试环境,可以说是在一个“温室”里进行的。

测试全程都在25摄氏度的恒温实验室里,车辆的平均行驶速度非常低,只有每小时28.5公里,更像是在城市里走走停停,而不是我们日常跑的高速。

在测试过程中,车上的空调、暖风等所有耗电的设备都是关闭的,甚至连轮胎都换成了特制的低滚动阻力轮胎,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地减少能量消耗,跑出一个最好看的成绩。

然而,现实生活中的驾驶环境要复杂得多。

一旦上了高速,车速提到120公里每小时,空气阻力会成倍增加,能耗至少要上升30%。

冬天开暖风,续航会再减少15%左右。

再加上低温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电池的可用电量可能直接缩水40%。

这几项因素叠加在一起,续航里程大幅缩水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种测试方法得出的数据,虽然符合国家标准,但与消费者的实际用车场景严重脱节,更像是一种理论上的最大值,参考意义非常有限。

其次,是电池电量的管理策略也存在一些“猫腻”。

之前有汽车品牌就曾坦诚地揭示过一个行业潜规则:很多车型宣传的纯电续航里程,比如120公里,它计算的并不是把电池电量从100%用到0%的距离,而是从100%用到发动机强制启动那一刻的距离。

这个强制启动点,通常被设定在电池还剩下20%左右电量的时候。

插混车续航虚标严重,车主实测打五折,标1000km只跑480km-有驾

厂家这么做的理由是“为了保护电池,延长使用寿命”。

但对消费者来说,这就意味着花了买全部电池的钱,却只能用到其中的80%。

更让人觉得奇怪的是,有些不甘心的车主尝试继续行驶,发现从20%电量开到完全没电,车子还能再跑几十公里。

这就让所谓的“保护电池”一说显得有些站不住脚了。

此外,续航里程的显示方式也可能存在“障眼法”。

有车主反映,自己的车在电量充足时,比如前50%的电量,显示的续航里程下降很慢,让人觉得很耐用;可一旦电量过半,续航里程就会开始断崖式下跌,后50%的电量可能连前半段一半的里程都跑不到。

这背后的原因在于,当电池电量过低时,发动机会介入工作,但此时它不仅要驱动车辆,还要分出一部分功率给电池充电,导致其工作在效率极低的区间,油耗急剧升高,续航自然也就掉得快。

但这些复杂的运行逻辑,厂家是不会在说明书里详细告诉你的。

当然,也并非所有企业都在玩这种数字游戏。

当一些品牌沉迷于用虚高的续航数据吸引眼球时,另一些真正注重技术的中国品牌,正在用实实在在的产品和经得起考验的真实续航来赢得市场和尊重。

比如比亚迪近期推出的秦L DM-i车型,官方宣布其满油满电综合续航可达2100公里。

插混车续航虚标严重,车主实测打五折,标1000km只跑480km-有驾

这个数字一出来,很多人都觉得难以置信。

但随后多家媒体进行的实测,都跑出了接近2000公里的成绩,真实续航达成率非常高。

这背后是其搭载的第五代DM技术,特别是那台热效率高达46.06%的发动机,它能把每一滴燃油的能量更充分地转化为动力。

同样,东风的风神L7也在极寒条件下证明了自己,官方标称续航1527公里,在零下20度的牙克石,实测跑出了超过1600公里的成绩。

这得益于其先进的马赫电混PHREV系统,它能通过复杂的算法智能地管理能量,让发动机和电机始终工作在最高效的区间。

这些例子说明,长续航并非无法实现,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愿意投入研发,用真正的技术创新来解决用户的痛点,而不是用营销话术来掩盖技术上的不足。

面对续航严重虚标的问题,消费者想要维权却异常艰难。

如果要自费找第三方机构进行检测,费用高达数万元,而且耗时漫长,普通家庭很难承受这样的成本。

即便最终胜诉,企业可能也只是面临几十万元的罚款,与其巨大的销售额相比,这点处罚根本不值一提。

更让车主感到无力的是,有些厂家还会悄悄修改质保条款,比如提高了电池衰减的索赔门槛,当你发现电池性能下降,拿着实测数据去找厂家时,却被告知不符合最新的赔付标准。

归根结底,续航里程从一个衡量技术进步的指标,在某些时候变成了一个营销数字的游戏。

当企业用实验室里跑出的完美数据编织出一个个续航神话时,消费者却在现实的道路上,为这种信息不对称付出了代价,不仅是金钱和时间,更是对新能源汽车这一新生事物的信任。

技术的发展本应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更便捷,而不是让我们在开车时还要时刻紧盯那个随时可能“跳水”的续航数字,内心充满焦虑。

一个健康发展的行业,需要的是真诚和透明,而不是建立在“温室”数据之上的空中楼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