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汽车裁员,市场需求变化,供应链压力加剧

办公室的日光灯和工厂的螺旋桨灯点亮了这个萧瑟的秋日,但在德国汽车城的空气中,压根闻不到机油味。倒是有点冷——那种报表到手之前,经理和工人都多穿一件外套的寒意。博世、大陆、采埃孚,大众、奔驰和保时捷,名字熟得像老同事,但他们近来的一纸公告,像是暮色里的车灯:亮,照不清前路。

“利润大幅下滑、产能过剩、国外市场疲软”,这三个短语频频出现在内部会里。与其说是干瘪的借口,不如说是法医解剖报告里的死亡时间。供应商收紧开支,主机厂砍掉项目,有的分公司干脆闭上门,保时捷甚至打算把自己的电池子公司Cellforce几乎全部停掉。人数?这一年里,德国汽车行业裁员超过五万人——相当于一座小城突然消失了整条马路的居民。安永的数据不撒谎,这是542万人里的近7%,而且只是在这一年内。

要是你是德国车厂的生产线工人,或者是自动化软件边的白领,会怎么想?早饭桌上看到新闻,手里牛奶都凉了三分。我猜,大多数人没工夫去细细琢磨行业周期,更在意的,是月底有没有工资,其次是圣诞还能不能换台新车。

经济危机不是新闻,是真实发生的事。德国工业,尤其是汽车业,就业岗位连续减少。联邦统计局铺开的数字像一沓化验单,一年内减少了114,000个工业岗位,疫情前到现在,整整短了24.5万人。工业销售额更不给面子,呈二次下滑趋势,这已经是第八个季度连续下跌。汽车领域销售跌了1.6%,但问题不止销量,中国的竞争与电动车大潮就像气候变化,不管你信不信,风已经刮起来了。

每当行业变局,还有一种人喜提流行病:怀旧。上一代人总会说,“以前德国制造是世界骄傲!”的确,从柴油扭矩到德式底盘,机械信仰值堪比新教。但现实比较冰冷:机械工程里丢了17,000个岗,金属冶炼里失了12,000。这些数字都不易被诗意化。

行业寒冬,裁员是解药还是病根?站在法医角度,这和查死因一样,需要分清“主死因”还是“合并症”。有人怪罪电动车,说是电池替代了活生生的发动机厂;有人怪中国,说中国品牌从造车新势力变成了抢饭碗的碗主人。但事实是,德国汽车产业至少面临三重冲击:

一是全球产能过剩。疫情后全球消费力复苏不及预期,尤其是高端车型的客户不像前几年那样“反正钱多就买”。产能用不掉,工人闲下来,机器待机,烧的是钱。

二是需求结构性变化。欧洲本地和世界大部分市场对燃油车的政策越发苛刻,电动车虽然热门,但需求增长赶不上旧产能萎缩。你想保守转型,资本市场和环保部门都不会给你好脸色。

三是全球制造链转移。原材料、供应链和人工成本,越来越受世界新兴市场的挤压。德国造的劳动力成本在中国产的一半都不到,甚至东欧工厂也成了新的生产基地。

讽刺的是,曾经十五年的汽车行业黄金时代,德国和日本是“质量”的代言人。现在,“高质量”变成了“高成本”。这就像一顶加冕的皇冠,现在变成了个累赘,沉甸甸地把一些脑袋压低了。

供应商的困局,其实尤为尴尬。主机厂收缩,供应商首先挺不住。万一哪天“大众说不要了”,上游的人立马感受“今天你下班回家不到三点”。产业链的级级蚕食,一夜之间能让几万技能工变无业游民——而这一职业群体的转型空间远不如想象宽裕。比如,搞内燃机活塞的,让他去装电池包,还真得再培训一年。

这里头当然不全是灾难剧,也有机会。毕竟从蒸汽机换成内燃机,再到现在的电驱,每一次迭代都要有人掉队也要有人跨越。谁能适应新的车规、懂点软件、能搞定能量管理、敢和数据说话,自然能活下去。可道理谁都懂,现实没那么从容。尤其是“德国蓝领”转型难度,绝对不亚于让一个刑警转行做育婴师——不是没人干,只是告诉你“前景不错”时,心里不免发虚。

德国汽车裁员,市场需求变化,供应链压力加剧-有驾
德国汽车裁员,市场需求变化,供应链压力加剧-有驾
德国汽车裁员,市场需求变化,供应链压力加剧-有驾
德国汽车裁员,市场需求变化,供应链压力加剧-有驾

德国汽车行业的这场“自我手术”,会止血还是继续失血?会被自己抛下的老本事所拖累,还是能轻装上阵跑出新路?那其实是一个开放式话题。有时候,行业的凋敝不是人的错;有时,选择拥抱变化,是比等待被裁更难的勇气。只是这几年,谁在工业区的傍晚听过下班铃响,都会忍不住想问一句:下一个需要适应新规则的,会是谁?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你会怎么选?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