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工程师把5纳米芯片和激光雷达塞进10万出头的Q05后,我删掉了那些嘲笑国产车的微信群

长安工程师把5纳米芯片和激光雷达塞进10万出头的Q05后,我删掉了那些嘲笑国产车的微信群

晚高峰从地库冲出来,逆光刺得眼睛都睁不开。前面突然蹿出辆电动车,我脚还没来得及踩刹车,Q05已经开始制动了。这一瞬间我才明白,车顶那颗看似装饰的激光雷达,原来是真的在工作。

要知道,这种配置我之前只在蔚来ES8上见过。而眼前这台长安启源Q05,落地才10万出头。

这颗“大脑”到底有多快

车机2秒开机,高德切到爱奇艺几乎无缝衔接。我那台开了三年的合资SUV,冷启动能让人抽完半支烟。

长安工程师把5纳米芯片和激光雷达塞进10万出头的Q05后,我删掉了那些嘲笑国产车的微信群-有驾

Q05用的纳米天玑芯片,5纳米制程,150亿个晶体管挤在指甲盖大小的空间里。听起来像手机芯片的规格,但确实被长安搬到了车上。

随口说句“有点热”,空调立马调到24度。说“来首周杰伦”,《稻香》马上响起,连唤醒词都免了。朋友坐副驾看视频,我调空调找音乐,四个人同时跟车机“对话”。换别的车早卡成幻灯片了,Q05依然该干嘛干嘛。

这种全时免唤醒的语音交互,很多30万的车都做不到这么流畅。

激光雷达不是摆设

长安工程师把5纳米芯片和激光雷达塞进10万出头的Q05后,我删掉了那些嘲笑国产车的微信群-有驾

刚提车时我还怀疑,车顶这颗激光雷达会不会只是个样子货。毕竟30万级别的配置下放到10万级,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真开起来才知道厉害在哪。摄像头会被逆光“致盲”,会在隧道明暗交替时短暂失效,但激光雷达根本不在乎光线变化。该识别的井盖、减速带、施工锥桶,一个都不漏。

120度视野范围,厘米级精度。有了它,高速领航和自动变道才真正靠谱。就像给车装了双不会疲劳的“鹰眼”。

停车这事,彻底不用管了

长安工程师把5纳米芯片和激光雷达塞进10万出头的Q05后,我删掉了那些嘲笑国产车的微信群-有驾

APA 7.0代客泊车功能,我得单独说说。

小区地库车位越来越窄,经常得侧身挤出车门。Q05的方案很直接:你下车,它自己停。

记忆泊车更绝。从小区门口到地下车位,开一遍它就记住了。每天回家在门口下车,看着它自己转弯下坡进车位,莫名有种养电子宠物的感觉。

上次遇到极窄死胡同,进去发现调不了头。Q05直接沿原路倒车50米退出来,这种“应急反应”连很多老司机都未必有。

长安工程师把5纳米芯片和激光雷达塞进10万出头的Q05后,我删掉了那些嘲笑国产车的微信群-有驾

里程焦虑?基本不存在

CTP无模组电池设计,说白了就是在同样空间里塞更多电。CLTC工况500多公里续航,市区通勤绰绰有余。

超快充解决了我最大的顾虑。充电10分钟跑200公里,这速度已经接近加油了。上次跑长途,服务区充电的功夫正好上趟厕所买点零食,回来电就差不多了。

长安的“金钟罩”电池安全技术,做军工出身的品牌在这方面从来不马虎。

安静得像高级车

长安工程师把5纳米芯片和激光雷达塞进10万出头的Q05后,我删掉了那些嘲笑国产车的微信群-有驾

纯电车没发动机噪音是天然优势,Q05在此基础上做了不少隔音优化。主动降噪技术通过车内麦克风采集噪音,系统自动生成反向声波抵消。

开在高速上,那种头等舱般的静谧感很容易让人忘记这只是台10万级的小车。风噪路噪控制得相当到位。

外观内饰:年轻人的菜

封闭式前脸、分体式大灯、贯穿式尾灯,科技感确实足。内饰走简约风,大屏加怀挡组合,物理按键能省则省。

长安工程师把5纳米芯片和激光雷达塞进10万出头的Q05后,我删掉了那些嘲笑国产车的微信群-有驾

这种设计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但对年轻消费者来说,这种与众不同或许正好击中痛点。

一点冷静的思考

开了段时间Q05,感受最深的是技术下沉速度超出想象。以前高端车独有的配置,现在10万出头就能体验。

当然车也有局限性。小型SUV的空间天花板摆在那,后排坐三个成年人确实挤。激光雷达的后期维修成本也是潜在问题。

长安工程师把5纳米芯片和激光雷达塞进10万出头的Q05后,我删掉了那些嘲笑国产车的微信群-有驾

但总体来说,Q05给的惊喜大于预期。它证明了在智能化赛道上,国产品牌已经有了领跑的资本。这种领先不只体现在参数堆叠,更在于对用户真实需求的理解。

或许用不了多久,“越级配置”这个词就会消失。所有的“黑科技”都会变得稀松平常,所有的配置都会成为基础标准。

这样想来,赶上这波技术普及的我们,算是挺幸运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