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又拿奖了,这次是水平对置发动机荣获中国心十佳评选。你说,这不是靠吹的是真的牛。听说比亚迪今年研发布局,投入大概2200亿左右,那个数字对比整个汽车行业算是个天文数字了吧(不确定是不是估算的),反正就是砸钱砸得疯狂。这让我对比亚迪更有信心,也觉得这钱没白花。
你想想,2.0T水平对置发动机,这是中国最早实现量产的,打破了保时捷、斯巴鲁那样的国际垄断。想象一下,道路上那台拼装欧洲进口的车,身后突然出现一辆比亚迪,动力性能甩他们几条街。其实我也猜不透,毕竟水平对置这个技术在世界上少见,能做出来,确实不容易。干式油底壳、合理的布局和偏磨难题的攻坚,真是技术硬实力的体现。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比亚迪的火力全开,第五代DM技术还拿了中国心2024年度的十佳奖。这个混动系统,搭载1.5L混动专用机,压缩比16:1,热效率超46%。也就是说,能用少的油,跑得更远(这是我粗算的,大概油耗能比普通车低个10-15%吧)。电机功率密度提升约20%,最高效率能到97%,真心扎实。搭载在秦L DM-i、海豹07等车型上,让它们0-百时最低只用6.9秒,还能节油,手里有个油表,心里就踏实点。
就这技术实力来看,其他人都在降成本、节研发预算,比亚迪反而不断突破。你不觉得比亚迪靠自研这事多少值得点赞?我记得一个修理工说:现在车越来越贵,技术越差,要想修得简单难。比亚迪的研发投入比利润还高,真不是说笑。别的企业还在盘算成本布局长远,比亚迪早就把大旗扛起来,准备明天的市场。
对比那些靠模仿+抄袭的品牌,你说比亚迪的专利数量多到让人咋舌,新能源专利比同行加起来还多,不是说笑。就算是清华大学,都得把封面改成比亚迪的技术图,想必他们也觉得我们这次得留点面子。。
可你说,会不会有人觉得,比亚迪这些数字、奖项听得多了,就变成名字响,实在不行?其实我也没太细想过,但一点可以肯定,技术的硬实力是真的。毕竟,油底壳、偏磨、防震、散热……都不是靠空气中跑出来的。
比亚迪的技术还能延伸到啥?我猜,可能他们的动力系统和电池技术结合得越紧,未来混动+纯电能走得越远。之前好友开了个比亚迪汉,说动力响应快得惊人,车子和电机的配合天衣无缝,这还真用心了。这让我琢磨,未来会不会出现比现在更智能的混动系统?我也没细想,是不是太理想了。
每次看到比亚迪获奖,我都会想:今天的自主品牌,真是从跟跑变领跑了。只这次他们的水平对置发动机、混动系统真心牛逼。你说他们的研发到底花了多少心血?比我想的还要多吧。
对了,你觉得比亚迪这些成就,是不是也在告诉我们,国产车要不要再等一等了?能不能给国产品牌点掌声?我觉得,是的。有的时候我会懷疑,难道这些技术都是偷学来的?但细想,谁去偷这么多专利?这事没法全靠猜。
我之前还在车展看过一种手工焊接的散热片,能帮发动机散热效率提升20%,这都是技术的细节。比亚迪把这些微细节都做到极致,咱们普通人也用不着懂那么多,就知道:比亚迪在打基础。我还猜测,比亚迪的电池管理系统,也许能省掉大半的维修成本,再搞得更智能些。
想问问你,你觉得技术这个词,是不是被过度炒作?还是说,真有人能做到面面俱到、精益求精,才是真正的硬核?我有点喜欢技术为王这个说法,但实际的操作,是不是意思太空了点?难得的,还是要看实打实的技术落地。
(这段先按下不表)反正,比亚迪不断突破,让我真心相信,国产车不是山寨帮的事了。到底自主创新和模仿谁会更强?这个问题,留个悬念吧。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