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喊话:特斯拉AI芯片目标年更模式,年产量要超其它芯片总和

点击关注不迷路

马斯克喊话:特斯拉AI芯片目标年更模式,年产量要超其它芯片总和-有驾

最近几天,科技圈又被马斯克刷屏了。

他在X平台上发了一条消息,说特斯拉的目标是每年推出一款新的AI芯片,并且未来的年产量要超过全球其他所有AI芯片的总和。

这话听起来有点“夸张”,但仔细一琢磨,背后其实藏着一套非常清晰的逻辑。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

“吹牛吧?全球AI芯片巨头那么多,英伟达、AMD、英特尔,还有台积电代工的各种定制芯片,特斯拉一个造车的,凭什么?”

但如果你了解特斯拉这几年在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和算力基础设施上的布局,就会发现,马斯克说的并不是空话,而是一个基于真实需求推演出来的目标。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特斯拉为什么非得自己造芯片?

它真的需要每年2000亿颗AI芯片吗?

这个“年更”节奏能不能撑得住?

以及,这件事对普通人意味着什么。

先说结论:特斯拉不是为了“炫技”才造芯,而是被现实逼出来的选择。

我们知道,AI系统要跑得快、稳、省电,光靠软件不行,必须有专门适配的硬件。

比如你用手机拍夜景,如果芯片没有专门的图像信号处理器(ISP),再好的算法也出不来清晰照片。

同样道理,自动驾驶汽车要在毫秒级时间内判断前方是行人还是塑料袋,也需要专用芯片提供高效、低延迟的算力。

早些年,特斯拉也用过英伟达的芯片。

但问题很快来了:通用芯片虽然性能强,但功耗高、成本贵,而且不能完全按照特斯拉自己的算法优化。

比如FSD(完全自动驾驶)系统用的是纯视觉方案,不需要激光雷达,那芯片里就不该塞一堆处理激光点云的模块。

可通用芯片做不到这点,等于花钱买了用不上的功能。

于是特斯拉从2019年开始自研芯片,到2024年推出AI4(也就是HW4.0),已经装进了几十万辆车里。

根据官方数据,AI4比之前用的英伟达Orin芯片,在处理效率上提升了30%,功耗反而降了20%。

这意味着车子跑得更久、反应更快,还更省电,这对电动车来说,每一度电都珍贵。

所以,自研芯片不是“多此一举”,而是为了把软硬件拧成一股绳,让整个系统跑得更顺。

这就像你给自己家装修,与其买现成的家具将就,不如量身定做一套,既省空间又舒服。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AI4已经不错,为什么还要一年一更新?

答案很简单:需求在疯涨。

特斯拉现在的业务,早就不是“只卖车”了。

除了不断扩大的电动车车队,还有两个新方向正在加速落地:

一是Optimus人形机器人,二是Cybercab自动驾驶出租车。

Optimus目前还在测试阶段,但马斯克已经明确表示,未来要量产数百万台,用于工厂、医院甚至家庭服务。

每一台机器人,都需要一颗高性能、低功耗的AI芯片来处理视觉识别、动作控制、语音交互等任务。

而Cybercab更不用说,一旦上线,就是一支全天候运行的无人车队,每辆车都得配备最新芯片,才能支撑高强度的自动驾驶运算。

更关键的是,特斯拉有个“分布式超级计算机”的设想:

当你的Model 3停在家门口充电时,它的芯片可以接入特斯拉的AI网络,帮忙训练模型或处理数据。

这样一来,几百万辆停着的车,就变成了一座移动的数据中心。

这个想法听着科幻,但技术上完全可行,前提是每辆车都装着统一架构、高效能的AI芯片。

所以,特斯拉对芯片的需求,不是“几千颗”“几万颗”,而是以“亿”甚至“千亿”为单位计算的。

马斯克说“年产2000亿颗”,乍一听吓人,但如果摊到全球几亿辆汽车、几千万台机器人、再加上数据中心和边缘设备,这个数字未必离谱。

当然,光有需求还不够,还得能造得出来。

目前特斯拉的芯片主要靠台积电和三星代工,下一代AI5已经在流片阶段,预计2026年上车。

但马斯克很清楚,光靠外部代工不够稳。

全球芯片产能紧张,先进制程排期动辄一年半载,万一哪天地缘z治一变,供应链就可能断链。

所以他提出要建自己的晶圆厂,内部代号“TeraFab”。

这不是第一次了。当年特斯拉造电池,也是因为担心松下供应不上,干脆自己建“超级工厂”。

现在轮到芯片,逻辑如出一辙:核心部件不能卡在别人手里。

不过,造芯片比造电池难多了。晶圆制造涉及上千道工序,对洁净度、材料、设备的要求极高。

英特尔、三星花了三十年才走到今天,特斯拉作为新玩家,短期内很难独立完成全流程。

所以它的策略很务实:

先用台积电、三星、英特尔代工保量产,同时慢慢积累制造经验,未来再逐步提高自产比例。

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既保证了眼前进度,又为长远打基础,其实挺聪明。

再说回“年更”这件事。

一年推出一代新芯片,在消费电子领域很常见,比如手机SoC基本都是一年一换。

但在汽车和工业领域,传统周期是3-5年。

特斯拉敢提“年更”,底气来自两点:

一是它的芯片是专用型,不像通用GPU那样要兼容各种软件生态,迭代起来更灵活;

二是它的软件团队和芯片团队坐在一起办公,改算法的同时就能调整硬件设计,效率极高。

举个例子:如果FSD v14.3版本决定加强夜间行人识别,芯片团队马上就能在AI5里增加对应的神经网络加速单元,而不用等三年后才更新。

这种“软硬一体”的开发模式,是传统车企和芯片公司难以复制的优势。

那么,这对普通人有什么影响?

首先,最直接的是用车体验会越来越好。

芯片升级后,自动驾驶会更流畅,误刹、误判的情况减少,安全性提升。

马斯克甚至说,这些改进“可能挽救数百万人的生命”。

这话听着宏大,但交通事故每年确实造成上百万人死亡,哪怕降低10%的事故率,都是巨大的社会价值。

其次,人形机器人如果真能普及,普通人也能享受到以前只有富人才用得起的服务。

比如独居老人有个机器人帮忙拿药、提醒吃药,或者家里孩子放学后有人陪着写作业。

这些场景听起来遥远,但如果芯片成本足够低、性能足够强,商业化就只是时间问题。

最后,特斯拉这套“自研+年更+大规模部署”的模式,可能会倒逼整个行业加速转型。

现在不少车企还在依赖供应商的通用方案,但如果特斯拉用更低的成本实现了更好的体验,其他厂商要么跟进自研,要么就被拉开差距。

这对消费者来说,其实是好事:

竞争越激烈,产品越实惠。

当然,挑战也不少。

最大的问题是产能。就算台积电全力支持,2000亿颗芯片也是天文数字。

目前全球半导体年产量也就几千亿颗,其中大部分是微控制器、存储芯片等低端产品。

AI芯片属于高端品类,良率低、工艺复杂,短时间内拉到如此规模,几乎不可能。

所以马斯克说的“最终超过总和”,应该是指长期目标,而不是明年就实现。

另外,AI芯片的性能提升也不是无限的。

摩尔定律正在放缓,单纯靠制程进步已经不够,必须靠架构创新。

特斯拉能不能持续拿出有突破性的设计,还得看它的人才储备和研发投入。

好在马斯克最近亲自下场参与芯片设计,还公开招人,要求应聘者“说出三条证明自己卓越的理由”,说明他是认真的。

总的来说,特斯拉的AI芯片战略,不是一场豪言壮语的表演,而是一套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

从软件算法到硬件设计,从车辆部署到机器人应用,再到制造布局,每一步都指向同一个目标:

掌握真实世界AI的核心算力。

马斯克说话一向大胆,但这次的目标,虽然激进,却有扎实的业务支撑。

他不是为了打败谁,而是为了让自己跑得更快。

在这个AI从“实验室”走向“马路和客厅”的时代,算力就是燃料,而特斯拉正在拼命囤油。

至于能不能真的年产2000亿颗、年年更新、超越所有对手?时间会给出答案。但至少现在,它已经跑在了前面。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或许不用关心芯片到底有多快,只要知道:

未来的车会更聪明,机器人会更贴心,而这一切的背后,可能都藏着一颗来自特斯拉的小小芯片。

这世界变化很快,但有些方向,已经越来越清晰了。

(全文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