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集团亏损创新高,毛利率为负,新车型销售未达预期

办公室的灯光总是太亮,让人分不清是白天还是夜晚。

某个普通的下午,广汽集团三季度业绩说明会现场,一份报告从打印机里吐出来,边角还带着打印粉的余热。

有人盯着表格上“-43.1亿”的数字发呆,有人把“毛利率跌入负值”的幻灯片翻了又翻,仿佛数字能像天气一样,反复确认就能改晴。

广汽集团亏损创新高,毛利率为负,新车型销售未达预期-有驾

空气里弥漫着一种不安,像刚喝完一杯速溶咖啡,苦涩里混着焦虑。

假如我是广汽的财务总监,看到这份成绩单,大概率会先假装拉拉打印机线,试图拖延面对现实的时间,然后在会议室角落琢磨能不能再把“研发费用”这个坑填得更隐蔽些。

广汽集团的三季报,像是一份悬疑小说。

营收下滑10.5%,还不是最让人心跳加速的部分。

归母净利润亏损43.1亿,创了纪录,毛利率跌成了负数,好像一辆车不但没卖出去,还倒贴了一桶油。

更耐人寻味的是,研发费用率只有1.5%,比起隔壁比亚迪、长城汽车动辄三四个点的投入,这水平放在行业里,像是拿小学生的作业去参加高校竞赛。

公司说“很多研发投入还没有费用化”,听起来像是把不及格的考卷先藏起来,等将来有机会再补做。

广汽传祺本来是自主品牌里的尖子生,现在也遭遇了滑铁卢。

新车M8乾崑、S7上市,定价一高一低,结果都没砸出水花。

M8乾崑卖价35.99万到40.99万,外观内饰一顿猛夸,上市后销量却一路下滑,“高端”变成了“高冷”。

而S7定价20万以内,本该走量,但月销连2000都没到,让人怀疑这款车是不是只在展厅里打卡拍照。

今年上半年,广汽传祺营收跌了29.47%,销量跌了22.55%,单车售价也跟着往下掉。

广汽集团亏损创新高,毛利率为负,新车型销售未达预期-有驾

这时候,你甚至能想象产品经理在写PPT时的自我安慰:“不是产品不行,是市场太残酷”。

说到“残酷”,三年前广汽启动的“番禺行动”,目标是让自主品牌销量占比冲到60%,挑战200万辆。

冯兴亚董事长在三季报会上还说降本增效“取得了成效”,但现实没那么给面。

最新数据,自主品牌销量同比下滑,单车亏损达1.9万元。

这成效,就像是健身房打卡三年,体重还在稳步增长。

你可以理解广汽的尴尬——一边要拼自主创新,一边还要给合资品牌兜底,最后只剩下“全力降本”这根救命稻草。

但“降本”搞到研发都节省成这样,等同于,“为了省电费,连灯泡都换成蜡烛”。

作为旁观者,细节都藏在财报的行间里。

中国汽车产业已然进入“内卷2.0”时代,新能源和智能化的赛道上,各家车企几乎都在加码研发,抢滩市场。

比亚迪的研发费用率常年在3-4%,产品推陈出新,销量逆势增长。

而广汽一边说创新,一边在研发投入上小心翼翼,像是在“美术课只领了半支铅笔”,最后的作品只能靠嘴硬。

但广汽还有一个“聪明”的小算盘。

研发费用不并入当期损益,理论上能让亏损显得“没那么糟”。

广汽集团亏损创新高,毛利率为负,新车型销售未达预期-有驾

这是财务层面的小技巧,也是行业的常见操作,谁都不想让报表太难看。

只是,这种做法像用滤镜美颜视频,拍出来是明星,见面还是本人。

市场不会被一时的美化迷惑,投资人更关心“你到底能不能挣钱”,而不是“你今年的化妆技术有多高”。

事件背后,逻辑并不复杂。

广汽的亏损不是偶然,是多重压力的结果。

合资品牌本来是集团的现金牛,但在市场红利消退后,日系和美系车的份额被新能源自主品牌蚕食,合资板块开始失血。

自主品牌本该是新增长极,但产品力、定价策略没有跟上行业迭代,销量和利润齐跌。

管理层的“降本增效”策略,看似理性,实则容易变成“节流多于开源”,研发投入不足最终反噬自身,形成恶性循环。

说到这里,故事有了黑色幽默的底色。

车企的财报发布会,越来越像一场医学讲座。

医生(管理层)拿着病例(财报),拼命告诉大家“病情其实没那么严重”,可化验单上的红字一行行,谁都心知肚明。

广汽的“番禺行动”,像是为自己定了个“心灵鸡汤式目标”,试图用三年把体弱的自主品牌练成拳击手。

广汽集团亏损创新高,毛利率为负,新车型销售未达预期-有驾

但现实是,拳击手还在体检室,市场已经开始下一轮比赛。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汽车行业的人,我很难对广汽的未来下绝对结论。

有同行说“行业周期就是这样,下滑是正常”,也有乐观派坚信“国产品牌最终会突围”。

但从数据和逻辑看,广汽的问题不只是一个周期性低谷,更像是结构性失衡: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断档,管理层思维与产业变革之间的落差,还有财报里的“美颜滤镜”终会褪色。

或许,真正的转机需要的不只是降本,更是一次彻底的产品与观念升级。

如果让我再自嘲一句,分析广汽的财报,像是拆解一辆老旧发动机。

每拧下一颗螺丝,都能发现新的积碳。

有时候,职业的冷静其实是种自我保护——面对巨额亏损和毛利率负值,我们用“专业术语”把感受包裹起来,好像这样就能隔离风险。

但行业的变革不会因为分析师的冷静而减速,失速的公司也不会因为一份“审慎研报”而回头。

最后,如果你是广汽的高管,或者只是一个路过的投资者,你会怎么做?

是在“降本”与“创新”之间继续拉锯,还是愿意放下防备,真实面对产品与市场的挑战?

一份财报可以美化,但一辆车能否卖得好,终究不会撒谎。

未来三年,“番禺行动”能否带来转机,广汽会选择修理发动机,还是直接换辆新车?

故事还在继续,证据也还在积累。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汽车业的这场大考,没有标准答案,大家都在题目里寻找自己的解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