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国车市降价规模达14款新能源车型占比提高,平均降价2.1万体现行业转型与理性竞争的双重趋势

10月的车市,冰火两重天。这数据一出来,我脑子里第一个念头是:新能源降价,更猛了点吧?说实话,这也不太意外,毕竟我以前一直觉得新能源厂商多是抱着变着花样卖车的心思,用花哨配置吸引人,降价这招反倒没那么普遍。结果,这次竟然是纯电动车6款车型官方降价,比去年增加了4款,插电混动倒是少了2款,传统燃油车的降价幅度小,但数量还稍微多那么点。数据说话,这势头很明显啊。

我想起上周跟一个在新能源车企做研发的老朋友聊过。他说:现在厂里降价不光是简单砍几十万,更多是为了换配置。想买的人实际上得到的是‘增配降价’,性价比越来越高。这听着就对,我细想也对。传统意义上的降价就是老车甩货,而现在更多是新车带给你更高价值,而不是贱卖库存,换句话说,促销手法更加精细,让大家觉得不吃亏,这是个转型迹象。

10月中国车市降价规模达14款新能源车型占比提高,平均降价2.1万体现行业转型与理性竞争的双重趋势-有驾

但说实话,我之前对新能源车全年降价2.1万元的幅度,还真有点高估了。之前以为新能源车降价节奏更慢,实际看下来降幅10.8%,差不多是燃油车的1.3倍,这已经是挺猛的数据了。感觉市场对新能源车的保护期可能要比我想象的短。至于10月单月降价1.8万元,降幅11.1%,和燃油车几乎持平,说明新能源车进入价格战的门槛变低了。这是否会让接下来新能源车的研发创新动力减弱呢?这我倒没想清楚。

说到研发,有人把汽车产品升级跟做饭比,研发就是准备食材,供应链是去市场货比三家,装配是厨师做工,同一道菜不同厨师味道都不一样。我觉得这比喻很准确。新能源车跟燃油车,各自的供应链博弈其实蛮复杂。尤其新能源电池这块,厂家报价都水涨船高,那种降价更多是销量和市场份额的折腾,而不是生产成本真的降下来。我们一线维修工李师傅就吐槽,电动车电池贵成这样,老车倒卖还能挣钱,新车降价谁赔谁知道。几句实话,反映的是真实的供应链压力。

我之前一度以为燃油车市场正发生大变革,价格调整幅度会更大,结果10月数据显示燃油车促销率保持稳定,23%-24%多年没变,这说明燃油车的价格体系已经很成熟了,没那么多乱跑。更有趣的是,混合动力燃油车这次居然没有一款降价,我倒是猜测可能是厂家想保持品牌和产品的中高端定位,不想陷入价格战,毕竟混合动力产品还算是个过渡技术,卖得也不算太火爆。(这段先按下不表)

10月中国车市降价规模达14款新能源车型占比提高,平均降价2.1万体现行业转型与理性竞争的双重趋势-有驾

截个留白,这几天翻了翻相册和工作笔记,偶然看到去年同月我跟销售小李聊天时他说,现在买新能源没啥好犹豫的,哪款车降价哪款车就卖得好,其实就是买家心态很直接,价格成了最大的变量。这话印证了上面数据,新能源车降价车型增加,促销力度提升,都是买卖双方博弈的表现。

我随手就算了个粗心账,新能源车平均降价2.1万元,假设每天跑50公里,电费大概0.2元/公里,燃油车油费6元/升且百公里油耗7L,油费约4.2元/百公里。新能源车降价对应的资金相当于多跑多少公里才能回本?简单算是2.1万/(0.250365)约等于2.3年。感觉,买新能源车的人其实挺看重未来几十万公里内的使用成本和技术体验,降价这刀很直白刺激消费。

突然想问问,你们觉得新能源车厂商未来会不会更倾向于在配置和服务上做文章,而不是单纯靠降价抢市场?毕竟技术迭代快,单靠打价格战恐怕持续性难以保障。或者说,这波降价会不会是新能源车企为了清库存,为接下来更大规模新车型铺路?

10月中国车市降价规模达14款新能源车型占比提高,平均降价2.1万体现行业转型与理性竞争的双重趋势-有驾

对比几款同价位车型,我记得某国产纯电SUV跟合资燃油SUV,前者去年还很吓人的价格,但现在价格降了接近10%,居然配置和动力提升不少,后者价格相对稳定,偶尔有点小优惠,但看着就是老套路。我的朋友小张买了那个国产新SUV后半年,说比合资顺手不少,好像厂商真是想抓住咱们。但我觉得,这种顺手感是厂商花大钱调校出来的体验,不是几千块差价就能完全买下来的。

说句可能有点跳跃的,新能源车在这个价位段的降价,其实还有点像手机市场在5G时代的竞争,厂商拼价格其实是在换取用户长期粘性,换句话说,是用短期降价换未来生意。这么看,降价不只是一把杀手锏,更像是一种赌注。

走了这么多套路,最后提个问题,咱们消费者会因为这波新能源车降价,改变买车心态吗?毕竟,买车不只是买个代步工具,还是未来几年心里几何的预期值体现。销量和价格数据虽然有迹可循,但每个人对车的需求和背后的故事,永远是个开放的谜。

10月中国车市降价规模达14款新能源车型占比提高,平均降价2.1万体现行业转型与理性竞争的双重趋势-有驾

说实话,我还是挺想知道,厂家在供应链和研发压力中,能扛多久,保持这种增配不低价与价格战的微妙平衡。给谁都不容易,但汽车竞争战还是得继续。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