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i6交付掉队,10月被问界M7反超1万台,产能不足成致命短板

最近,咱们的社交媒体上经常能看到一些关于国产新能源车的讨论,特别是理想和华为问界这两家,简直就是流量担当,一有风吹草动就能上热搜。

前段时间,就有一篇看着挺唬人的文章在网上流传,标题大概是说理想新车交付不行,被问界甩开了上万台的差距,搞得好像理想汽车遇到了大麻烦。

这篇文章一出来,可把不少人给看蒙了,尤其是那些刚下订单或者正准备买理想汽车的朋友,心里都开始打鼓:这说的是真的吗?

理想不是一直宣传订单多到接不过来吗,怎么到了交车的时候就跟不上了?

理想i6交付掉队,10月被问界M7反超1万台,产能不足成致命短板-有驾

这会不会是宣传吹得太响,结果实际能力跟不上,最后让咱们这些消费者干等着?

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件事,不听信那些夸张的标题,也别被网上的三言两语带偏了。

咱们就事论事,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给捋清楚,看看这所谓的“上万台差距”到底是怎么回事,背后又反映了咱们国家汽车工业的哪些真实情况。

首先,得先纠正一个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事实错误。

那篇流传的文章里提到了“理想i6”这款车,这个名字听着挺顺口,但你要是去理想汽车的官网或者任何官方渠道查,你都找不到这款车。

理想汽车到目前为止,根本就没有发布过叫“i6”的车型。

真正和问界M7在市场上直接竞争的,是理想在2024年4月份刚刚推出的理想L6。

而且文章里提到的“10月交付数据”这个时间点也完全不对。

拿一个根本不存在的车型和错误的时间数据来做对比,这就像是拿前朝的剑来斩本朝的官,完全是张冠李戴,得出的结论自然也就不靠谱了。

所以,要想看明白这场戏,我们必须先把时间和主角都对上号。

真正的较量,是发生在2023年下半年强势回归的新款问界M7,和2024年上半年闪亮登场的理想L6之间。

搞清楚了这个大前提,我们才能继续往下分析。

我们先把时间倒回到2023年的9月份,那绝对是属于华为和问界的高光时刻。

新款问界M7一经发布,就凭借华为这块金字招牌,加上实实在在的技术升级和非常有诚意的价格,一下子就把市场给点燃了。

订单量就像开了闸的洪水一样,第一个月就冲破了6万台。

这个数字别说消费者了,就连华为和他们的合作伙伴赛力斯自己都吓了一跳,完全超出了预期。

幸福的烦恼紧接着就来了:订单是有了,但车在哪里呢?

这就是所有爆款新车都必须经历的一道难关,行业里管这个叫“产能爬坡”。

说白了,就像一家突然爆火的餐馆,网上订单一下子涌进来几千单,后厨的师傅和锅灶就那么几个,就算不吃不喝连轴转,一天能做出来的菜也是有限的。

理想i6交付掉队,10月被问界M7反超1万台,产能不足成致命短板-有驾

当时问界M7面临的就是这个情况。

为了能尽快把车交到焦急等待的用户手里,赛力斯的工厂进入了战时状态,工人们加班加点,生产线几乎24小时不停转。

华为也急了,直接派了自己的供应链专家团队进驻工厂,像指挥打仗一样,协调着成百上千家零部件供应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生产线能转得再快一点,哪怕一天能多生产几十台车也是好的。

即便是在这样拼尽全力的情况下,我们看数据,问界M7在2023年10月份,也就是它上市后的第一个完整交付月,交出了1.05万台的成绩。

这个数字在当时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但对比手里握着的好几万个订单,还是显得不够。

一直到当年的11月、12月,交付量才慢慢爬升到1.5万台、2万台以上。

这个过程,就是一场和时间赛跑的硬仗,问界虽然打得非常辛苦,但也实实在在地闯过了“产能地狱”,为后来的车企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时间快进到2024年4月,轮到理想汽车出招了。

他们推出了旗下价格首次下探到30万元以内的理想L6。

这款车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在家庭SUV这个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上,和问界M7掰掰手腕。

有了问界M7前面趟过的路,理想这次显然是做了充足的准备。

理想的创始人李想在发布会上反复强调一句话:“上市即交付,交付即上量”。

这可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理想L6在4月下旬开始向用户交付,到了5月份,也就是它上市后的第一个完整的交付月,销量数据一出来,直接达到了12965台。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

它直接打破了中国所有新能源汽车品牌,新车型上市首月交付量的历史记录。

想当初问界M7爬升到月交付一万台以上,用了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而理想L6只用了不到一个月。

这个惊人的速度背后,展现的是理想汽车在经历了L9、L8、L7等多款车型的生产和销售之后,已经建立起了一套非常成熟和高效的生产制造与供应链管理体系。

他们就像一个准备充分的考生,在考试之前就已经把所有知识点都复习到位,把笔墨纸砚都准备齐全,考试铃一响,就能立刻下笔,行云流水。

理想i6交付掉队,10月被问界M7反超1万台,产能不足成致命短板-有驾

所以,我们再回头看那篇说理想“交付拉胯”的文章,是不是感觉有点站不住脚了?

理想L6非但没有拉胯,反而是创造了一个行业里的新标杆。

它能做到这一点,恰恰证明了我们国家的汽车工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制造能力,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那么,为什么还会有这种“理想不行”的说法流传出来呢?

这其实反映了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今天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的维度已经完全变了。

大家比的不再仅仅是谁的发布会更热闹,谁的宣传口号更响亮,而是进入了比拼“内功”的阶段。

这个“内功”,就是实打实的生产制造能力、供应链的控制能力,以及保证大批量生产质量的品控能力。

这已经不是两家公司之间的简单竞争,而是两种不同的“中国智造”模式在顶级赛场上的正面碰撞。

一边是以华为为代表的“技术赋能模式”。

华为本身不造车,但它把自己最核心的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技术,以及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销售渠道,像“装备”一样赋予给赛力斯这样的合作伙伴。

这条路的优势在于技术更新快,品牌号召力强,能够迅速吸引大量用户的关注。

另一边,则是以理想为代表的“产品驱动模式”。

理想汽车的特点是把用户需求研究得特别透彻,尤其是在“家庭”这个场景下,产品定义非常精准,用户体验做得极为细致。

同时,通过自建工厂,他们把生产制造这个核心环节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可以更好地控制成本、节奏和质量。

这两条路,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它们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共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强大实力和多样性。

无论是华为动用全部资源帮助赛力斯克服生产困难,还是理想有条不紊地实现创纪录的快速量产,它们成功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个共同的基础——那就是我们国家庞大、完整且高效的本土供应链体系。

从一颗小小的芯片,到一个复杂的电池包,再到一张精密的车身钢板,背后是成千上万家中国企业在协同努力,共同支撑起了这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

所以,以后我们再看到类似“某某不行了”、“某某被吊打”这样的文章时,不妨先冷静一下。

与其被这种非黑即白的简单结论牵着鼻子走,不如多了解一下背后的真实情况。

这场看似是理想和问界的激烈对决,实际上更是我们中国高端制造业的一次集体亮相和实力展示。

它们之间的竞争越激烈,互相促进得越厉害,就越能催生出技术更先进、品质更可靠、价格更亲民的好产品。

而作为普通的消费者,我们其实是最大的受益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