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我一句劝,买车不纠结:
1、55万——买奔驰
2、40万——买宝马
3、35万——买腾势
4、25万——买传祺
5、15万——买奕欧
6、10万——买比亚迪
这真不是胡说八道,是我这段时间的亲身体会。你可能会觉得,好像这些车价差不多,配置差别也不大,但实际上每个价位段对应的用户和用车场景都不一样。
比如我朋友,他每周都得跑长途,开始考虑新能源,首选自然是续航和充电便利——这就得看具体车型的续航,越多越好。反正我记得,前几年有人问我电动车百公里养护成本大概多少?,大概估算个5块左右,算下来比油车便宜多了,尤其是满电还能跑450公里以上的款。
(这段先按下不表)
今年,听说北京现代推出了他们的首款纯电SUV,叫EO羿欧。价格呢,从11.98万到20.48万,还是挺有吸引力的。人家官网一介绍,最高续航达722公里,这是个什么概念?我猜678米左右吧,具体得看路况和气温。
我当时查了下,和比亚迪海豹、特斯拉Model 3比,竞争还算激烈。这车的亮点在于,所有配置都标配了高通骁龙8295芯片,反应快,搭载L2级别智能辅助,基本可以半自动驾驶了。
其实讲到科技配置,某修理厂的工人还跟我吐槽:现在的车都像手机一样,升级也快,坏了也不难修。我觉得,尽管如此,我还是偏爱那些简单耐用的车。因为我用过一辆(那是我刚到公司那会儿买的老款福克斯),十年了,除了换轮胎、保养,几乎没出啥问题。
不过说到制造流程和供应链,我觉得好多朋友都没搞清楚。
你知道吗?比方说,制造一辆车就像做一份复杂的菜肴,食材来自全世界,供应链就像厨房里采购食材的调配。有时候,某个芯片缺货,会造成整车产能停滞。去年很多车企都遇到过这个问题,连产能都卡脖子。
比如我知道的,某国产品牌,为了赶上市场,结果在供应链紧张期间,交付延误了个几周,亏的可是客户的饥渴。
其实很多人不太理解,研发流程也有流水线似的环节,设计-测试-批量生产 gap很大。就那次我翻了下笔记,你看一个新车的研发,别的车企大概花两三年,才算还行,而有的车甚至半年内要出样品,真是拼效率。
(这里自然留存一些疑问)
你在想,够用的配置是不是就好?还是一定得追最牛的?其实我觉得,很多时候,配置越多,越容易打破平衡——比如个别车配置丰富,但操控感不好,真用下来发现反而不实用。
比如传祺GS4那个车,价格20万左右,有个无敌的配置包,结果我朋友开了不惯,觉得方向轻得让我疑惑:这是车吗?还记得有次和他聊天,他说开拖拉机都比这个稳。配置可不是万能的,实操感才是重点。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有个细节挺值得提:同价位的新能源车,续航差距有时候在100公里左右。这个差别,可能是你每次出门都要提前规划充电站。省心最重要。
但另一方面,充电桩多不多?这个问题你若问我,我估算在城市郊区,充电桩密度估计是一两个公里范围内就有一个(不完全统计哈,估算偏保守)。而在乡村或高速公路上,只是应急方案。
说到用车体验,很多人都忽略了后座空间和乘坐舒适性。我就碰到一朋友,他买车第一看的是后排腿部空间,坐着舒服才考虑。结果那辆车配置很丰富,可坐进去发现头顶空间不够,高个子坐进去小心被顶秃了。你知道我怎么想的?实用性还是要比花里胡哨来得靠谱。
(这段有点跑题,但也牵扯到实际使用)
其实我一直在琢磨,买车到底该看什么?预算是个刚需,配置要实在,操控要舒服,安全要到位。你说,未来新能源会不会变得像手机一样,忘记充电或全自动?我觉得,也许是个幻想。毕竟,汽车还是个复杂机械,科技再牛,谁都不能保证完美无缺。
今天我还碰到个朋友,问我:你觉得新车买了之后到底值不值?我反问他:你穿衣服买便宜还是贵的?用得舒服才算值。人是惯的动物,但也不要盲目跟风。买车也是一样,别指望买个爆款就高枕无忧。
(随意抛个问题)
你平时有没有注意过——每次出门,最担心的是什么?是续航,还是充电桩?还是因为那次换轮胎匆忙误判时机?
我这个面无表情的买车老司机也有点烦恼,但我想,最多的还是:下一次开车时,那个刚刚修好的刹车片是不是能用到下一次保养?
车就像生活,总在变。有时候,真得静下心来,好好琢磨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