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时分,城市的边缘,BJ40增程版静静地停在一片尘土飞扬的废弃工厂旁。
铁皮墙体上,残存着几条被岁月磨蚀的标语。
几个男人正试着把一辆陷进泥泞的皮卡拖出来,BJ40的拖钩已经和皮卡连在一起,电机发出低沉的嗡鸣。
远处有狗在叫,风很大,没人抬头去看天,也没人关注车身边贴着的那张“增程版上市”海报。
有人说,这种场景是越野车的归宿。
但如果你问BJ40本身,它未必同意。
“豪华专业越野车,15.48万起上市!”这句广告语像一颗被随手丢进人群的钉子。
每个人都可能踩上一脚,但大多数人只会拍拍鞋底,继续走自己的路。
可总有人,会停下来,看看鞋底上的泥点,想想这双鞋是怎么沾上的。
这些细节,才是真正的线索。
市场上的越野车越来越多。
你会发现,绝大多数所谓“越野”,其实只是把底盘升高了几厘米。
对于普通用户,这无可厚非。
城市SUV的主人们需要的是周末能翻个土坡,平时方便接娃压马路的代步工具。
真正的硬核越野,其实和绝大部分人的生活没有多少交集。
毕竟,泥泞和磕碰,不大适合皮鞋和西裤。
而今,北京越野BJ40增程版,这个被称作“我国越野车开山鼻祖”的车型,在原本燃油版本的基础上,频繁升级,终于推出了增程动力。
你可以说它是时代的妥协,也可以说它是技术的进化——反正,技术永远不会因为人类的浪漫而停下脚步。
厂家指导价17.98-26.98万元,按权益算下来,15.48万起。
四款配置,三次升级,都是2024年的事情。
从事后复盘来看,BJ40燃油版曾是自主品牌越野的老大哥。
谁小时候没在路上看见过一辆BJ40?
只不过,那个时候的BJ40,动力系统简单,设计粗犷,讲究的是“能过就行”,没人关心座椅加不加热,车机能不能装App。
时代变了,现在的BJ40增程版,动力系统变成了1.5T加双电机的增程式,全系标配——这在国内汽车市场算稀有物种。
纯电续航152km,城市通勤不烧油,周末冲沙漠不用担心续航焦虑。
最关键的是,BJ40增程版保留了“越野鼻祖”的硬核DNA。
四驱底盘、非承载式车身、三把锁、拖钩——这些词,在越野圈里能让人立刻竖起眉毛。
230mm的离地间隙,接近角、离去角都很漂亮。
就算你只会在朋友圈发“收获一场野外的自由”,这台车也能保证你不用被拖车公司收拾。
外观造型和燃油版基本一致,但发光格栅一上身,电气化味儿就出来了。
车顶行李架、原厂踏板、19英寸轮毂、备胎后挂,这些配置,跟越野老炮们的改装习惯高度吻合。
长宽高分别是4790/1940/1964mm,轴距2760mm,一辆紧凑型SUV,却能装下很多故事。
如果有一天你在郊外撞见这台车,别惊讶它为什么看起来像电影里的主角——它本来就不是配角。
说到内饰,BJ40也没跟技术浪潮较劲。
360度全景影像、透明底盘、全速自适应巡航,L2级智能驾驶辅助,12.8英寸中控屏和副驾驶娱乐屏幕,全景天窗,高通骁龙8155芯片,ANC主动降噪。
你要说这是一台硬核越野车,厂家会微微一笑:舒适和科技,咱们也能安排。
电子换挡,进一步腾出空间,换句话说,后排乘客可以更加优雅地抱怨“你为啥非得走这条烂路”。
当然,所有的硬核,背后都有现实的算盘。
20万预算,买一台非承载式车身的越野车,双电机,三把锁,这在目前市场里是少之又少。
你想要电动越野,兼顾油耗和续航,没有焦虑,BJ40增程版给了你一份“性价比有点离谱”的答卷。
这里还有个讽刺。
大家都说“越野就是自由”,但真正的自由,是你能决定自己是不是要下泥坑。
多数人买越野车,终其一生都不会碰到需要三把锁的时刻。
三把锁就像保险箱里的那枚备用钥匙,知道它在心里踏实,但用不上才是常态。
厂家也很清楚,多数客户需要的是“硬核外表+舒适内核”,于是BJ40增程版把两者绑在一起,像一条会说话的狗,既能看家,也能陪跑。
推演一下,为什么BJ40增程版能这么定位?
一方面,中国SUV市场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
新能源是大势所趋,但越野需求始终存在。
增程式动力,就是对这两者的折中。
电机提供安静与加速,燃油机负责持久与远程。
你可以说这是“中庸”,但在工程师眼里,这其实是“最优解”。
现实很清楚:大家都在谈环保,但没人愿意被困在无人区等拖车。
另一方面,竞争对手不是少。
坦克300、哈弗猛龙、甚至进口牧马人,甚至一些充电桩都没想明白自己要服务谁。
但三把锁,非承载式车身,这两个指标,基本可以把大部分城市SUV拦在门外。
BJ40增程版的优势,是“不怕脏”。
你真的想去野外,愿意弄脏车身,愿意把底盘磕掉一块漆,那它就不是只属于城市的装饰品。
技术细节里,高通8155芯片是个值得琢磨的点。
普通人可能觉得“车机流畅”没什么大不了,但在野外,信号不稳定的情况下,芯片的算力能决定你的导航到底能不能“活着”带你出去。
ANC主动降噪跟越野车的泥泞和风噪比起来,像个精致的餐巾纸,但它真的能让长途驾驶不至于崩溃。
你要问这些配置对硬核越野有什么实际意义?
答案是:让你更愿意用它跑长途,不只停留在朋友圈。
说到这里,难免要自嘲。
作为一个天天在案发现场翻泥巴的人,我对“硬核越野”有天然的亲近感。
可现实总是让人无奈。
大多数车主,最后只是用BJ40去接孩子,买菜,偶尔在高架路上按一脚电门,幻想自己在戈壁滩上驰骋。
真正在野外抛锚的人,反而少得可怜。
你说这是不是一个笑话?
但这正是消费社会的本质:每个人都在买“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
再说黑色幽默。
厂家把三把锁做成标配,但实际用上的概率,可能比中彩票还低。
就像给每台办公室的打印机都配一个灭火器,理论上很安全,实际上大家只关心打不打得出报告。
BJ40增程版的“硬核”,有点像保险单上的免责条款,写得很全,但遇到真事,还是要看你自己敢不敢下水。
结尾怎么收束?
如果你现在手握二十多万预算,盯着BJ40增程版发呆,你到底是在买一台越野车,还是在买一次“万一”的可能?
你会真的用上三把锁,还是只会在酒桌上吹牛说“我这车能救援”?
现实的复杂就在于此:越野能力与舒适科技,本质上是一对矛盾体。
你选择了哪一边,另一边就悄悄消失在后视镜里。
所以最后的开放问题:你真的需要一台能“拖车救援”的硬核越野,还是只是需要一次内心的安慰?
在这个被广告和技术包装得闪闪发光的世界里,你会怎么做出自己的选择?
或许,只有你自己,才知道泥泞和自由,谁才是你鞋底上的真正“证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