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2日,无锡市民钱先生“开车叼牙线棒被处罚”的事件冲上热搜,因“驾车时有其他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收到 警告处罚的他直呼“冤枉”,而宜兴交警与省级交管热线的不同回应,让这起看似微小的交通违法事件引发全网热议,#开车叼牙线算妨碍驾驶吗# 话题单日阅读量破2亿。
事件要从8月25日说起,钱先生驾车途经无锡宜兴市区某右转车道时,因嘴里叼着一支牙线棒被交通摄像头抓拍。隔天他就收到处罚通知,认定其行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拟处以警告处罚。“我全程双手握方向盘、目视前方,没分心也没影响操作,这处罚是不是太‘一刀切’了?”钱先生向记者展示了抓拍照片,画面中他驾驶姿势规范,仅嘴角露出小半截牙线棒。
不服气的钱先生在交管12123APP上申诉,管理员回复称,嘴里叼牙线棒若分散注意力、影响驾驶操作,便属于妨碍安全驾驶行为。钱先生更感困惑:“我不抽烟,车内也没有烟雾,总不能把牙线棒当成烟卷吧?”为弄清真相,记者联系了宜兴市交通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明确表示,即便法律未明确禁止叼牙线,该行为仍妨碍正常交通,“叼牙签、嚼口香糖都算妨碍驾驶”。但江苏省交通事故报警热线却给出相反答案:“双手不离开方向盘、正常驾驶的话,不算违法。”
两部门的矛盾回应,让事件争议升级。法律层面来看,《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通行规定,可处警告或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但并未明确列出“叼牙线棒”属于违法情形。而《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记分管理办法》中,“妨碍安全驾驶”主要针对接打手持电话、吸烟、妨碍视线等行为,未提及此类口腔叼物行为。法律专家指出,这一处罚的核心争议在于执法自由裁量权的边界,“是否妨碍安全”需要结合实际场景判断,而非单纯以“是否叼物”为标准。
事实上,类似案例并非个例。此前已有驾驶员因开车叼牙签、嚼口香糖被抓拍提醒,而开车吸烟、手持食物等行为被处罚的案例更是常见。宜兴交警解释,之所以将叼牙线棒纳入处罚范围,是因为突发情况时,口腔内的异物可能影响驾驶员反应,比如紧急刹车时牙线棒可能呛咳,或分心调整时引发操作失误。但不少网友对此不认同,认为“处罚需兼顾常识,轻微且无实际危害的行为应侧重教育”。
网友们的评论区早已吵成一片。支持处罚的网友表示:“安全无小事,开车就该全神贯注,任何可能分心的行为都该管”;反对者则调侃:“照这标准,嚼口香糖、哼歌是不是都要被罚?执法未免太严了”;还有中立网友建议:“该明确执法标准,别让司机无所适从”。有老司机分享经验:“开车时确实不该有多余动作,但这种没实质危害的行为,警告教育就够了”。
截至发稿,钱先生的申诉仍在处理中,宜兴交警部门表示会结合实际情况重新核查。这场“牙线棒引发的执法争议”,本质是交通安全与执法人性化的平衡问题。一方面,随着电子监控技术升级,交通执法愈发精准,这是维护道路安全的必要举措;另一方面,执法也需兼顾合理性,避免“挑刺式执法”引发公众抵触。
开车时的哪些 小动作算妨碍安全驾驶?执法尺度该如何把握?你觉得钱先生的处罚合理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一起探讨交通安全与执法边界的平衡之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