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细心的消费者发现,部分奥迪新车尾部的标识已从熟悉的“一汽奥迪”变为“奥迪一汽”。这一看似简单的名称顺序调整,背后是外资股权比例的实质性提升——在新成立的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中,奥迪股份公司持股55%、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持股5%,中方持股40%。从“一汽”在前到“奥迪”领衔,名称之变不仅折射出外资在华投资战略的深化,更彰显了中国市场持续优化的投资环境对全球资本的强大吸引力,是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地见效、“十五五”规划建议中开放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回溯合作历程,一汽与奥迪的携手堪称中外汽车产业合作的典范。1988年,双方签署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第一个豪华车技术转让合同,奥迪100的引入不仅填补了国产高档轿车的空白,更开启了长达三十余年的深度合作。从最初的技术转让,到1995年形成“一汽60%、大众30%、奥迪10%”的股比结构,再到2014年调整为“51:30:19”的持股比例,每一次股比调整都见证着合作的进阶。如今,奥迪以绝对控股姿态成立新能源合资公司,长春PPE工厂开工建设,高端电动车型密集投放,标志着外资在华投资从“技术输出”向“全价值链共创”的深度转型,这与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外商投资促进、保护、管理的体制机制”要求高度契合,也呼应了“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的战略部署,凸显了跨国企业对中国市场长期发展潜力的坚定看好。
外资加码中国的背后,是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与不断扩大的高水平开放红利释放。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近年来中国始终将这一要求落到实处: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修订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出台《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等政策举措,为外资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可靠的制度保障。从“专班式”跟踪服务重大外资项目,到优化外资并购规则、扩大服务业开放试点,一系列务实行动让外资企业在华投资更便利、发展更安心。“十五五”规划建议强调“提升对外开放平台功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奥迪的增资扩股,正是对中国开放政策的积极回应,是外资企业共享中国发展机遇的主动选择,生动诠释了“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的共识。
在新能源汽车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焦点的当下,奥迪选择加大在华投资力度,既是市场逻辑的必然,也是践行二十届四中全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十五五”规划建议“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端制造、新能源等产业创新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更是新能源汽车创新的热土,拥有完整的产业链配套、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持续升级的消费需求。奥迪一汽新能源公司的成立,不仅将引入前沿的电动化技术,更将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助力实现“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截至2024年,一汽奥迪累计销量已突破900万辆,而奥迪Q6L e-tron等新能源车型的上市,正开启双方合作的新篇章,也为中外产业协同发展、共同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示范样本。
从“一汽奥迪”到“奥迪一汽”,名称顺序的调换,是外资在华投资信心的具象化表达,更是中国对外开放广度与深度持续拓展的缩影,是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与“十五五”规划建议在实体经济领域落地生根的有力证明。当前,中国正以更大力度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坚定不移落实“十五五”规划建议中“坚持开放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越来越多像奥迪这样的跨国企业选择深耕中国市场,加大投资力度,共享发展机遇。在开放合作的时代潮流中,中国必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优质的环境,吸引全球资本汇聚,与世界各国企业携手书写互利共赢的新篇章,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