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惨淡,市场遇冷,这两款车型加起来不敌秦L零头

如今的汽车市场,真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也让人不禁感叹变化太快。

这边厢,像比亚迪秦L这样的新能源车一上市,订单就跟雪片似的飞来,厂家连夜加班都生产不过来;可另一边厢,一些我们曾经耳熟能详的汽车品牌和车型,却在悄无声息地被市场遗忘,它们的销售数据甚至可以用“惨淡”来形容。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两个特别典型的例子:起亚K5和凯迪拉克CT4。

把这两款车加在一起的月销量,可能都比不上人家热门车型一天的订单零头,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销量惨淡,市场遇冷,这两款车型加起来不敌秦L零头-有驾

是车不行,还是时代真的变了?

先说说起亚K5吧。

很多朋友可能还有印象,大概在七八年前,起亚K5绝对是马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它的外形设计在当时非常出众,动感又时尚,被不少年轻人奉为“颜值神车”。

那时候,它最火的时候一个月能卖出两万五千多辆,这个成绩在当时的中型轿车市场里是相当了不起的,给很多老牌的德系、日系对手都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可以说,K5曾经是起亚品牌的骄傲,也是韩系车在中国市场辉煌时期的一个缩影。

然而,好景不长。

时间快进到今天,这位曾经的“帅哥”已经风光不再。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惊讶:在刚刚过去的6月份,起亚K5在全国范围内仅仅卖出了117辆。

您没听错,不是一万多,就是一百出头。

销量惨淡,市场遇冷,这两款车型加起来不敌秦L零头-有驾

这个数字放在庞大的中国汽车市场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要知道,同级别的丰田凯美瑞、大众帕萨特,一个月都能轻松卖出两万辆以上,就连本田雅阁、大众迈腾这些,也都是月销过万的常客。

相比之下,K5的销量连人家的零头都算不上。

更让人想不通的是,起亚K5现在的价格已经低到让人难以置信。

为了挽救销量,经销商给出了巨大的优惠,有些地方的最低配车型,裸车价甚至已经降到了七八万元。

花一个国产紧凑型车的钱,就能买到一辆合资品牌的中型轿车,这听起来应该很有吸引力才对,可为什么就是没人买呢?

问题就出在这里。

首先,这种“骨折式”的降价,虽然看起来是让利消费者,但实际上对品牌形象的伤害是巨大的。

当一辆原本定价十几万、二十万的车,突然卖得和几万块的车一个价,消费者的第一反应往往不是“我捡到便宜了”,而是“这车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或者“这个品牌是不是快不行了?”。

长此以往,起亚的品牌价值在消费者心中就大打折扣,大家宁愿花同样的钱去买一个品牌坚挺、口碑稳定的国产车,也不愿意选择一个未来不确定的合资品牌。

销量惨淡,市场遇冷,这两款车型加起来不敌秦L零头-有驾

其次,也是最关键的一点,K5的产品力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它的外观设计虽然底子不错,内饰也换上了流行的双联大屏,车身尺寸和空间在同级别里也还算有优势。

但是,它的核心技术,也就是动力系统,还停留在传统的燃油车思路上。

现在的消费者买车,越来越看重什么?

是燃油经济性,是智能化体验。

大家都在讨论谁家的混动技术一箱油能跑两千公里,谁家的车机系统像智能手机一样好用,谁家的辅助驾驶能在高速上帮自己省心省力。

而K5能提供的,依然是1.5T和2.0T的纯燃油发动机。

这就好比在大家都用上了智能手机的今天,你还在努力推销一款按键功能机,就算它外观再好看,也无法满足用户最核心的需求了。

再加上这些年网络上关于K5发动机异响、变速箱顿挫等一些质量问题的反馈,也让潜在的买家望而却步。

说完了K5,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位“难兄难弟”——凯迪拉克CT4。

如果说K5是败给了时代,那么CT4的处境则更加尴尬。

销量惨淡,市场遇冷,这两款车型加起来不敌秦L零头-有驾

作为美国豪华品牌凯迪拉克旗下的一款中型轿车,CT4从一出生就带着“运动”和“操控”的光环。

2.0T的强劲发动机,匹配8速自动变速箱,再加上同级别里非常少见的后轮驱动形式,这些都让它在上市之初吸引了很多热爱驾驶的年轻人的目光。

而且,凯迪拉克向来以优惠力度大著称,目前CT4优惠完之后,起步价已经不到17万元。

花不到二十万,就能买到一台豪华品牌的后驱“小钢炮”,这笔账怎么算都觉得划算。

但现实却给了凯迪拉克一记重拳。

CT4的销量比K5还要惨不忍睹。

今年6月份,它的全国销量只有12台,上半年加起来总共才卖了24台。

这个数字已经不能用“冷门”来形容了,简直就是濒临停产的边缘。

同为豪华品牌,宝马3系、奔驰C级、奥迪A4L每个月都是上万台的销量,CT4连跟它们比较的资格都没有。

那么,凯迪拉克CT4又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的呢?

销量惨淡,市场遇冷,这两款车型加起来不敌秦L零头-有驾

它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第一,它严重脱离了中国绝大多数家庭用户的实际需求。

CT4为了追求所谓的驾驶乐趣和操控性,牺牲了大量的车内空间,尤其是后排。

虽然它定位是中型车,但它的后排空间甚至比一些紧凑型车还要小,成年人坐进去会感觉非常局促。

在中国,汽车往往是家庭的第一个大件,需要承担起全家出行的重任,空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

一辆后排坐着不舒服的车,即便开起来再有意思,也很难进入普通家庭的购车清单。

第二,凯迪拉克自身的定价策略也很有问题。

CT4和它的“大哥”CT5,虽然定位有差异,但在终端大幅优惠之后,两者的价格区间出现了严重的重叠。

消费者去店里一看,发现只要再加一点点钱,就能买到尺寸更大、空间更宽敞、看起来也更高级的CT5,那绝大多数人肯定会选择后者。

这种“内部竞争”极大地挤压了CT4的生存空间。

销量惨淡,市场遇冷,这两款车型加起来不敌秦L零头-有驾

第三,在今天这个油价高企的时代,CT4的高油耗也成了一个致命的缺点。

根据很多车主的反馈,CT4在市区行驶的百公里油耗轻易就能达到13、14升,这让它的使用成本非常高,很多人开玩笑说这是“买得起,开不起”。

当隔壁的新能源车主享受着一公里几分钱的电费时,CT4车主每次去加油站心里可能都在滴血。

最后,CT4所坚持的“机械豪华”,已经不符合当今市场对“豪华”的定义了。

过去,人们认为一台好的发动机、一套好的底盘就是豪华。

但现在,消费者眼中的豪华,更多地体现在科技感上。

比如,有没有一块超大的中控屏幕,车机系统够不够智能,语音助手能不能听懂人话,辅助驾驶系统能不能在堵车和高速时解放双脚。

在这些方面,CT4显然是落后了。

当市场已经进入以“冰箱、彩电、大沙发”为代表的舒适科技新时代,CT4还在固守着传统燃油车的驾驶乐趣,自然会被追求新体验的消费者所抛弃。

总的来看,起亚K5和凯迪拉克CT4的市场失意,并非偶然。

它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残酷的现实:在中国这个全球竞争最激烈的汽车市场,任何单一的优点都不足以保证成功。

一款车想要活下去,必须在价格、品牌、空间、能耗、智能化等各个方面都做到均衡,不能有明显的短板。

K5和CT4,一个输在了品牌价值的下滑和技术的老化,一个输在了对市场需求的误判和产品定位的尴尬。

它们的遭遇,也给所有还在场的汽车品牌敲响了警钟:只有真正理解并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才能在这场激烈的淘汰赛中生存下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