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十二点,修理厂边的路灯还没断,王师傅猫着腰,挥了挥黑漆漆的纸。车上那台老凯美瑞已经跑了三十万公里,师傅用手指蘸点机油嗅了嗅,嘿嘿乐,“这台自吸发动机,十年下来我只换了它三根皮带,真不掉链子,比城里老张家那台新涡轮省心多了。”两边那台德系涡轮进口SUV,前天刚拉来,全拆了。本地朋友圈都传:它的涡轮叶片都裂了,好像什么小石子卡里头。修理单上的总价一看就心疼人——1.2万块,最贵的还不是零件,是拆装费和一堆小杂费,听车主嘴里骂骂咧咧的。
现在都讲电动、新能源的,剩下还买燃油车的,往往开始琢磨长久。这个时候,自吸发动机加AT变速箱就成了圈里最后的压舱石。有次群里老丁说:“人家净吹百公里加速,咱只要一脚油门不掉链子,带娃去青岛洗海澡不误。”别管什么排量小、本田地球梦也罢、丰田老机头也罢,真要摊开,能熬到底的总是这些自吸加AT。
有个冷门的梗,汽修圈都懂——涡轮车进厂频卖,老板能换钞票。自吸+AT车进厂,修理工都烦,赚不到几个工时费。老王亲口念叨过好几次:“新涡轮还能好?一坏坏三样,涡轮自己掉渣,曲轴通气阀油泥噎死,EGR阀半年必糊一回。”
自吸和涡轮到底有啥门道?人说这自吸发动机懒,成天靠气压,从不搞兴奋剂。涡轮那活像练举重,猛一下出成绩,但久了还得歇。师傅上月拆了一台老日系自吸,看缸体里面,磨损才细如头发丝的三分之一。另一台同龄的涡轮,活塞环就挂坑了。数据听谁说的?有个广州修车厂的师傅拍胸脯说,三十万公里的自吸机头,缸径才磨掉零点零二毫米。而涡轮老的,磨损早过零点零五了。你说这耗损,值不值买单。
至于变速箱,坊间怪话多了:双离合开两年就得“调养”,师傅口碑话都说了腻。“咱这AT液力变矩器,只要油别烧糊,三十万公里都不带喘。”那年春天,网约车群里一个广州的司机老陈,堵了两个钟头高峰。他开老卡罗拉,水温表没动过。一辆双离合的帕萨特挨着,报警灯点了俩,车主差点急哭,打电话连骂修理厂。“你这换油周期啊,AT顶八万,双离合四万撑死。”老陈把账一算,这咋能比?
讲养车账本就有趣了,前几天邻居帮闺女看车,填表计算——自吸比涡轮,二十万公里能省八千块涡轮修理钱,直喷积碳慢三倍,省下清理费一千六。AT换油周期整整比双离合多一倍,六千块养护费滚进自己兜。要说二手车行情,这些年自吸AT老车残值硬是比同年份涡轮多出8%到12%,二手小贩一看到就爱到不行。有朋友调侃,“新手最爱捡lemon(柠檬车),老司机却守着自吸AT不撒手。”
还不是纸上谈兵。不久前,师傅饭桌上扯起北美那边的“车真相”。一本杂志说,自吸+AT组合的故障发生率每千台才0.37,堪比“神机”传说。那组数据据说是平台3万台车统计,三十万公里之内自吸AT大修率只有百分之十三,同年同公里涡轮机大修了整整三分之一。谁家里真花钱,心里有底。
冷知识还有一个,极寒天气下比耐心。有次一东北哥们发个段子,“双离合冻成铁疙瘩,老捷达自吸还能点着。”听说零下三十度自吸AT冷启动成功率九成九,车友群里调侃,“电动那玩意,冬天开着都像做PPT,电池掉78%,四年就得当废铁卖。”真要熬下来,还是老佳美稳如老狗,八十万公里再蹭一圈东北没啥负担。
讲起来,有个曾经学日语的朋友还八卦过丰田四速AT的前世。说这个变速箱的原型,隔壁韩国还山寨过一堆,被出租车队开坏都少见。甚至90年代末老皇冠用的那个齿轮组,现在还能在西藏洗车店里看到,车头烂泥了,箱子里还窸窸窣窣咬得转。
电车火成这样,浙沪一带的年轻人都爱讲环保、动力好的,眼里车机、手机得无缝切换。可老王师傅嘟囔一句:“等哪天全车断电,啥都不着火,唯有自吸AT的齿轮和曲轴还点头。”道理浅薄——电子时代来去快,机械能撑大半辈子。
有意思的逸事,邻居去年买了新GLB,信了功能多多那套话,结果半年不到就装APP卡死在半路,被嘲笑好几回。最后回头翻出他爸前年留下的阅朗自吸,照样开着上下班,“啥都不思量,油多就踩呗。”
有冷门配置被群里车友提过,说老凯美瑞藏了个副水温表,城里早晚温差大,老司机都瞄着这玩意调风量。外人看不起,但烧过一次缸的都懂其中细节。
这一晚上,修理厂门前野猫跳上引擎盖扒拉一脚油泥,老王懒得理会,返身拉上卷闸。他的自吸AT老凯美瑞在角落熬夜,等着明天新车主开回县里跑黑车——据说新车主婚后首个大愿望,就是想把这台老伙计开进他们村的山路,两口子一块去采藕。至于新涡轮轿车,今晚还躺在千斤顶上,隔壁的狗都看烦了——谁修得明白,不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