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7月新势力销量盘点!仅3家达标年度过半,目标定高了?

最近,很多人可能都注意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2025年刚开始的时候,咱们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一个个都显得信心十足,开年就定下了非常宏伟的销售目标,不少都喊出了“销量翻倍”的口号。

听上去,这新的一年似乎又是要大干一场。

可时间一晃,大半年过去了,一份前七个月的成绩单摆在眼前,却让人有点意外。

前7月新势力销量盘点!仅3家达标年度过半,目标定高了?-有驾

在那些公布了年度目标的品牌里,只有小米、小鹏和零跑这三家,完成了计划的一半以上。

其他的大部分品牌,完成率普遍都在百分之二十五到百分之四十之间徘徊,甚至有的连百分之二十都不到。

这就让大伙儿纳闷了,当初定的目标到底是有点不切实际,还是说市场突然变得不好做了?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咱们先来看看这个目标到底有多“高”。

根据行业内的普遍预测,2025年整个新能源乘用车的市场,大环境是整体增长百分之三十左右。

这已经是个相当不错的增长速度了。

但是,很多新势力车企显然不满足于此,他们的目标是“翻倍”,也就是增长百分之百。

就拿鸿蒙智行来举个例子,他们定下了一百万辆的年度目标,这换算一下,就意味着同比增长要达到惊人的百分之一百五十。

可实际情况是,从一月到七月,七个月时间过去了,他们的目标只完成了百分之二十四点八,算下来还有七十五万辆的巨大缺口。

这就像你计划一年存十万块钱,结果七个月过去了,你卡里只多了两万多,剩下的五个月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距呢?

前7月新势力销量盘点!仅3家达标年度过半,目标定高了?-有驾

其实有几个很明显的信号。

首先就是我们普通消费者感受最深的“价格战”。

现在的新能源车市场,尤其是在十五万到二十五万这个最多人购买的主流价格区间,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各家为了抢客户,都在拼命压低价格。

比如零跑的C10、小鹏新出的MONA系列,还有话题度极高的小米SU7标准版,都把起步价压到了二十万元以内。

价格下来了,销量数字确实好看了不少,车卖出去了,但是车企的利润也跟着大幅下滑。

卖一台车赚的钱变少了,这就导致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冲销量容易,冲利润难”。

利润薄了,车企在安排生产和搞促销活动时,手脚自然就被束缚住了,没办法再像以前那样大刀阔斧。

其次,是后方的渠道和产能出现了问题。

很多品牌在2024年年底的时候,就按照“全年销量翻倍”这个美好的设想,提前跟供应商锁定了大量的电池、芯片等核心零部件的长期订单。

同时,还在全国的三四线城市快速铺设了大量的销售门店。

这种做法本意是好的,叫“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前7月新势力销量盘点!仅3家达标年度过半,目标定高了?-有驾

但现在的问题是,销量没有达到预期,这些提前预定的“粮草”和租下来的店铺,就从资产变成了沉重的成本负担。

卖不出去的车堆在仓库里,导致库存系数连续好几个月都超出了警戒线。

这不仅占用了大量的资金,也给经销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当然,在一片普遍未达标的情况下,那三家完成了超过一半任务的品牌,就显得格外亮眼。

他们之所以能够突围,也各有各的办法。

小鹏汽车靠的是产品组合拳,他们用P7、G6和MONA这三款不同的车型,覆盖了不同的消费群体,满足了多样化的需求。

更聪明的是,小鹏在海外市场也下了一步好棋。

他们出口到欧洲的一万八千辆车,全部是P7和G6的高配置版本,这些车在国外的售价和利润,都比国内同款要高出一截,这部分利润就成了他们应对国内价格战的一个关键缓冲带。

零跑汽车的策略则非常务实。

他们的主力车型C10和C11,都提供了纯电和增程两种动力选择。

这种“双动力”打法,一下子就解决了很多人想买电车但又担心续航的问题,扩大了客户基础。

今年七月,零跑的月销量也因此首次突破了万辆大关。

前7月新势力销量盘点!仅3家达标年度过半,目标定高了?-有驾

同时,他们还和国际汽车巨头Stellantis集团合作,借船出海,把车卖向全球,这同样也是一个分散国内市场风险的好办法。

最引人关注的还是小米汽车。

作为一个刚刚进入汽车行业的新玩家,小米的表现可以说是现象级的。

前七个月,小米一共交付了大约十八万四千辆车,年度目标完成率达到了百分之五十三。

其中,小米SU7一款车就交付了约十七万五千辆。

更让人吃惊的是,根据小米官方披露的数据,到七月底,他们手上还握有超过五十万辆的待交付订单。

有些预定了新款YU7的客户,甚至要等到2026年才能提到车。

这说明小米现在面临的不是卖不出去的问题,而是生产速度跟不上订单增长速度的问题。

这背后,是小米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产品本身吸引力的直接体现。

面对当前严峻的形势,剩下的五个月时间,各大车企也都在想办法“抢救”自己的年度目标。

据了解,像蔚来、理想这些品牌,已经在内部调整了策略,不再死磕原先的销量数字,而是启动了“动态目标”机制,把全年的销量预期下调了一些,转而开始考核“单车毛利”和“渠道周转”这两个更加关乎企业健康运营的指标。

说白了,就是从过去只关心卖了多少台车,转变为现在更关心卖一台车能赚多少钱,以及店里的车多久能卖出去。

前7月新势力销量盘点!仅3家达标年度过半,目标定高了?-有驾

与此同时,一场新车发布潮也即将在传统的“金九银十”销售旺季上演。

接下来几个月,会有十几款新车集中上市交付。

这些新车能否成为爆款,将直接决定一些车企是否需要对年度目标进行第二次修正。

此外,出口海外也成为大家共同的发力点,有预测认为,2025年新势力整体的出口规模有望突破三十万辆,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内市场的需求缺口。

说到底,2025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正式进入了一场残酷的“淘汰赛”。

销量和目标完成率,不仅仅是衡量一家车企业绩的尺子,更关乎其生存。

在这场比赛中,有三条看不见的“生死线”正在变得越来越清晰。

第一条是“规模线”,行业内的共识是,年销量要达到三十万辆以上,才能在供应链那里拿到最有优势的价格。

如果销量太低,采购电池、芯片这些核心部件的成本就会比对手高出好几个百分点,在价格战中就会非常被动。

第二条是“现金线”,造车是个极其烧钱的行业,根据测算,以目前新势力的平均烧钱速度,账面上的现金储备如果低于两百亿元,就会进入“危险区”,随时可能因为资金链问题而出局。

第三条是“技术线”,尤其是高阶智能驾驶技术。

到2025年底,“全国都能开”的城市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将成为头部品牌的标配。

技术上如果落后,不仅会失去竞争力,更会失去品牌溢价的能力。

总而言之,2024年的前七个月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从过去的“野蛮生长”,到如今必须“精耕细作”的转变。

当整个行业的增长速度放缓,不再是坐电梯式地上升,而是变成了需要手脚并用的攀岩模式时,再宏伟的目标也抵不过市场的真实需求。

或许对于今天的车企来说,学会在目标完成一半时保持清醒和理智,比在冲刺百分之百时高喊口号,来得更有价值。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