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个月的新车,毛病比我养的猫还多。”
李先生电话里的第一句话直接把我的茶杯晃出了一圈涟漪。
重庆刚入秋,街头凉风里带点桂花香,他却被岚图梦想家折腾得像锅里开水——这台三十四万多买来的纯电豪华MPV,本来是家庭旅行的王牌,如今倒像修理厂VIP会员卡附赠的一部分。
最先闹脾气的是副驾驶座椅按摩功能。
一按按钮,它自己灭了灯,还贴心教你“死机重启”——售后说锁车等一会儿再试,好像在调智能音箱而不是修汽车。
换了模块,这事算过去,可没几天主驾驶也学坏,同样故障复刻,那感觉就跟刚给孩子补好鞋底,他立马跑去泥地踩个痛快一样,让人哭笑不得。
接着戏码升级成科幻循环:后排扶手屏幕开始无限重启,“嘀”的一声黑屏,又亮,再黑……整辆车仿佛变成巨型卡顿手机。
而仪表盘呢,在隧道里突然闪出残影、黑屏,有种廉价鬼片特效既视感。
这些画面拼起来,比任何广告都真实,也更刺激,因为这是你的日常,不是导演安排好的剧情。
要说偶尔一次小毛病,大多数人能忍,但这种反复失灵,就不只是“小问题”那么简单。
《家用汽车三包政策》规定,60日或3000公里内出现严重安全性能故障,可以退换车。
但老百姓不会天天拿法律条文和厂家辩论,我们关心的是很现实的问题:这几十万砸下去,是买来安心还是买来心跳加速?
尤其一家老小坐上车的时候,你不希望它随时玩惊吓模式吧?
品牌方动作倒挺快,节目播出当天晚上就打电话,说所有问题已与客户达成一致,并且配件正在发货路上。
李先生也承认效率提高不少。
不过这个状态,更像止疼药,而不是根治方案——比如仪表盘的问题依然悬在那里,就好比医生告诉你烧退了,但咳嗽还得观察,你敢立刻报名马拉松吗?
其实类似的翻车故事并不少见,新势力造车为了抢市场,有时候测试周期压缩到极限,质量验证不足,一旦进入用户手中,小毛病集中爆发,很容易引起舆论连锁反应。
有些企业靠快速响应扭转口碑,有些则陷入拖延推诿,被消费者“一票否决”。
岚图现在站在这个分叉口,要么证明品控过硬,要么继续背“不成熟”的标签走下去。
心理裂痕往往比零件损坏更难修补。
本来新能源MPV瞄准高端家庭群体,他们愿意为舒适体验付费,也期待它可靠得跟德系老牌一样。
但一个座椅按摩模块两次报废,让人怀疑耐久性测试到底做没做够;扶手屏幕频繁自动重启,更容易让乘客当场皱眉,因为这是每天都会直面的小细节,不光影响使用,还悄悄给产品形象降温。
让我更在意的是,这些看似独立的小毛病背后的逻辑。
如果源自供应链管理混乱,那其他批次车型可能同样中招;如果是软件兼容性差,那意味着更多潜伏Bug随时跳出来吓你一跳。
在社交媒体信息传播如此迅速的平台时代,一个重庆李先生今天吐槽,全国各地明天都有“同款经历”,品牌公关压力指数级飙升。
我甚至想起前阵子某明星晒新提国产SUV的视频,下方评论区从祝贺秒变维权现场,那画风堪称网络社会教材案例之一。
有人觉得新技术总有磨合期,不必妖魔化。
但用户掏钱买的不只是硬件,还有那份安心。
当安心一次次被击碎,即便维修速度飞快,也填不上情绪上的坑。
所以才会出现态度180度大转弯,从兴奋提车到考虑退换,只用了不到一个月,比天气变化还刺激。
这种情绪崩塌,也是现代消费文化的一面镜子——早期尝鲜者乐于做“小白鼠”,如今绝大多数购车者要求品质稳定,这是行业必须跨过去的坎儿,否则就是活生生把自己的口碑送进绞肉机里搅拌均匀再端出去喂网友八卦胃口。
我们这一代人在挑商品时越来越精细,不光盯价格和配置,更看长期体验。
不管吹多少智能化、高端化,如果实际表现掉链子,人们很快就会用脚投票。
而社交平台放大的效应,让每一次失误都可能成为全民谈资。
一块动不动就重启的小屏幕、一组暗处闪烁的仪表灯,都足以让原本温馨浪漫的全家旅行故事变成朋友圈里的搞笑段子。
“网友有时候就像放大镜,只盯别人家的芝麻,却对自家西瓜视而不见。”
但对于厂商来说,这枚芝麻可能就是压垮骆驼最后那根稻草,而且骆驼身价还写着34万+税费。
所以,下次看到朋友晒新提岚图梦想家的照片,我估计第一句还是忍不住问:“按摩功能正常吗?”
这样的半真半假的调侃,就是公众情绪的一种映射。
如果品牌希望这种调侃重新回到赞美,就只能靠扎扎实实解决问题,用真实表现赢回信任,而不是新闻稿里的漂亮词汇。
不然的话,即使坐进那辆刚修好的梦想家,多数人还是会习惯性伸手摸一下按钮,然后默默祈祷别又熄灭,同时扫一眼导航,看最近修理厂在哪儿——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圣诞老人,全靠自己提前备选方案,你懂的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