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越野车最怕的,还是发现自己用错版本。比如我刚试驾那次,店里那销售狂推荐我选大沙丘版,还特别强调这780mm涉水深,越野王者。我当时就心想,这跟我平时上下班开开奔驰C差远了吧?不过你知道的,这年头,越野玩得花样多,价格差着11万也不是小事。
刚开出店门,窗外正下着小雨,路面泥泞,踩油门感觉车轮像踩在泥巴里搅和。那个销售边开边说:你看标准版,轮胎窄,涉水深不行,大脚版就好多了……这瞬间我心里就想:这悬挂不是升级了吗?但你问我悬挂对越野到底有多重要?我觉得超级重要。试想,那种摇晃、颠簸,驾在坑洼的路上,悬挂就像人的脊椎,硬了,当然不舒服。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还是得慢慢理清。
我翻了下笔记,发现大脚版升级了Biltstein的三段减震,过滤掉了大部分震动,车觉得稳了不少。其实硬件的升级就像换了个舒适的床垫,好睡多了。更别说带主动排水的PVC地板,冲完泥土还能一冲而净,这点确实体面。打开车门时那股难闻的皮革味,我那天明显觉得比普通版重一些,也许是因为材质用得更好的缘故。
说到价格差异,标准版38万多,大脚版44万左右,差5万。有朋友问我:这五万值不值?我心里也是打鼓。越野硬件变优,操控也更灵敏,但日常用呢?我猜,大脚版的十几块胎,确实在泥地性能上比标准版强不少,但平时市区堵车,宽胎加个油门,百公里油耗得个16升(估算,体感问题),还真不如标准版省心。高速巡航120km/h,油耗大概10.4L,我个人觉得差别不算特别大。
你知道我一直在想什么?这是把越野性能变花哨的问题。大沙丘版的涉水能力满够看,达900mm,路况随意调节供气,底盘护板也更结实。可是平时上下班,开着晃晃悠悠的,谁会用到那?我有个疑问:到底有多少人真会用到这些高端配置?这是我的假设,估算有人会用得多一些,但绝大部分人都为了炫酷或差异化多花的。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那次试驾现场拍的另一张照片,是车旁挂着个满是泥巴的鞋子,确认了这车的定位:硬派越野。偏偏这时候,朋友在旁边就说:你要不要不要只盯着配置,想想平时怎么用?对啊,咱们买车不是为了站在车库里,只是在日常里得着用得舒服。可是问题来了:悬挂和越野配置真的强调越野场景才重要吗?还是有可能越野配置只是个噱头,给人一种越野专家感觉?
我倒觉得,悬挂硬了,就是车在不平的地方晃得快,舒适感大打折扣。你带娃带得久,想的不是颠簸而是软;——这还是我自己平时开车的感受。但话说回来,专业越野玩家一定会说:没有好的悬挂,怎么敢越野?确实有理,但我也见过一些玩野的朋友,买了高端车回家尽量避免碰泥土,说太麻烦。这事你怎么看?是不是越野车100%靠硬件,不经过调教根本发挥不了水平?
剩下的,就是油耗和费用的问题。以家庭日常为导向,比如我估算一下:每天上班往返60公里,油耗正常情况在13-15L/100km,跑高速可能还能压到10L左右。用7000公里算,汽油成本大概在900-1200块左右,比起越野配置的那点玩意,其实没什么差距。除非你像某修理工大叔说:要想把这车玩出点门道,悬挂和轮胎得改。这我倒觉得,真要专玩,花个十万改造悬挂、轮胎和护底,成本远不止那点表达。
可我一直在疑问:厂家把悬挂和越野配置划出差异,是照顾不同用户,还是借此抬高售价?我猜测,这款车大部分钱其实投在了配置的模糊差异化上,硬件差估不到三五万,卖出去能差十万,差在品牌战略上吧。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一点:这种越野硬件变化,如果用车子像换了个鞋子比喻,升一级的鞋子多了个脚跟,加点硬度,走泥地就不一样了,但平时你穿着硬底鞋走城市,只会觉得多了点重,不如平底鞋舒服。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还在琢磨,是否我们真正需要硬核越野能力,还是只愿意花点钱享受个越野范儿。我觉得倒不一定非得一味追求越野王者,温馨提醒:越野到底意味着什么?能跨到哪里,或者只是个鼓励我们走不同路线的借口。
—
不知道你会不会觉得,买车终究像是在搭个生活舞台。越野车的硬件升级,是感觉自己能干点事的象征,还是只是个噱头?我还没想透,但那辆车静静伫立在车库角落的日子,能不能用心去体验点不一样的体验?这其实才是更重要的事。不知道未来会不会有个版本,专门为城市通勤量身打造,丢掉那些繁琐的配置,只留个真实用的底色。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