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国内燃油轿车销量榜出来了,轩逸依旧稳稳地坐着销量头把交椅,3.39万辆,数字看着挺亮眼。家轿之王的称号不是随便喊的。我师傅跟我说,买轩逸的人不光看它省油,更看重它那点温顺靠谱的气质——挺接地气的家用车。这数据背后,是多少家庭朝九晚五的真实生活。但真要说,轩逸卖的越多,咱们高速公路上堵车的可能性是不是也得跟着攀升啊?这倒是没多少人去细算。
紧随其后的是速腾,2.5万辆,增幅9.7%,表现还算稳健。经销商小刘跟我吐槽,说速腾卖得好主要是德系车这个标签,还有就是它保持着一贯的驾控感和配置表现——虽然价格不乏竞争压力,但粉丝还是很死忠。我觉得大家都会纠结一个问题,30来万的车,除了面子之外,实操感受到底差几条街?这个后面提。
再说说朗逸,这次跌得有点惨,同比掉了30.7%。但它还硬是挤进前三。前段时间我刚刷了笔记,发现消费者对朗逸的评价两极分化,说实话,也许竞品们的价格战和配置提升,让朗逸原本家族感强的优势不那么明显了。我一个朋友刚提朗逸,聊完感觉他有些后悔花那个价没买速腾,味道就细微,但细节上的质感差别能被一些人掂量出来。
这回BBA里的最大黑马居然是宝马3系,涨了18.3%,是这阵营里唯一逆势增长的。销售小张告诉我,3系今年加大了颜值和科技配置投入,这在豪华紧凑车市场算是硬杠对手的敲门砖。反观奥迪A4L跌出前15,奔驰E级和奥迪A6L也出现小幅下滑,似乎说明豪华B级车的吸引力开始分散。 BMW最近的动作明显更聚焦年轻用户,这令我想起研发供应链那复杂的关系链条——新技术、新配置的及时上线,底层资源调配得精准,才能保证新车有谈资而且稳定。奔驰和奥迪这边大概是节奏没跟上。
大众这波依旧是车型天团,五款车上榜,包括速腾、朗逸、宝来、帕萨特、朗境,真是个体量惊人的阵营。可是话说回来,德国国内议员喊着让德企离开中国,这让人心里痒痒——如果它们真撤了,中国市场能被韩国车全面接管吗?妥妥悬念啊,毕竟现阶段看起来,现代和起亚的势头不小,但市场格局一时半会儿没可能被大改。
日系双雄雅阁和凯美瑞依旧有料,长城、吉利这帮国产车朋友们表现就更复杂些了。红旗H5和艾瑞泽8默默地还在发力,我对红旗这款车的耐用性还是挺看好的(前提是别出啥大毛病),吉利帝豪和星瑞却出现了回落。我有点傻,星瑞要是价格再蹭蹭下调两千到一万,应该战绩不会这么尴尬吧?自己买车的那会儿心里还琢磨过,差几千块钱对中低端市场决定性影响到底有多大。真的,一降价心理门槛就会低很多。
说到价格,刚才和一修理工聊过,她一边换个零件一边说:买个车成本别只盯着首付,你开几年,百公里油耗、保养、维修,这笔账还是挺复杂的。我随口粗算了下,轩逸这种平均油耗6L左右的车,按现在,15万公里下来油费差不多得花3万,好在保养配件便宜点。这是不是意味着,买车时的配置交代清楚和4S店的后续服务可以省掉不少麻烦?真是懒犯了。
而且,说真心话,那些小众精品车虽然销量不多,但品质明显比销量冠王要好不少。我曾经有个朋友买了台二线豪华品牌,说反馈比朗逸民用车的舒适度还高——换成在日常通勤路上那点体验,这种差距能持续打动买家吗?况且,咱们很多消费者其实更关心的是性价比或者保值率,这些不太容易被官方数据完整反映出来。
至于别克,唉,我都快懒得提它了。销量一落千丈,像是被遗忘在角落的老朋友,怎么就不争气一点呢?老板们可能更关注新能源和SUV市场,轿车部门是不是得重新规划了?不过这边我没深入数据,先放一放。
数据这事情,让人有点蒙。之前刷到的统计数据和这次公布的略有差异,不知道到底哪个更严谨,谁来统一口径?毕竟中国市场那么大,经销商、4S店和第三方数据统计口径不一样,可能导致结果波动比较大。你们有没有碰到这种感觉,数据看着靠谱,但心里还是打个七八分?
回过头,轿车市场看似风平浪静,其实暗流涌动。消费者选车的思路,厂家拉拢市场的手段,都在变。你觉得下一辆你会换啥?是买大众的某款老将,还是冲锋进新势力?或者继续信仰日系的油耗与耐用?也许,下一次数据出来的瞬间,我们又得重新坐下聊聊了。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