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小米YU7的发布再次将设计争议推上风口浪尖。这款被网友戏称为“法拉米”的中大型SUV,因与法拉利Purosangue高度相似的设计语言引发舆论海啸。从SU7的保时捷平替到YU7的法拉利青春版,小米汽车的对标豪车策略看似精准收割流量,实际上更让人感觉到,小米汽车在造车时的精神是怎么样的。
小米YU7的争议并非偶然。早在2024年SU7发布时,其与保时捷Taycan的“撞脸”便引发“保时米”的戏谑。如今YU7的溜背造型、长轴距比例(4999mm车长、3000mm轴距)与法拉利Purosangue的1.2倍宽高比如出一辙,甚至连主推的“法拉利绿”配色都高度相似。尽管小米通过贯穿式星环尾灯、隐藏式门把手等细节差异化设计规避了法律风险,但普通消费者第一眼仍会产生“法拉利既视感”——这种“形不似而神似”的模仿策略,本质是利用豪车设计积累的审美认知快速建立品牌联想。
小米这种逻辑并不难理解,保时捷、法拉利等品牌经过百年沉淀的经典设计,天然具备市场号召力。SU7借势保时捷设计,首月销量即突破2万辆,印证了“豪车平替”策略的短期有效性。
值得一提的是,原创设计需投入大量时间与资金,而模仿成熟设计可缩短研发周期。小米从宣布造车到SU7交付仅用3年,远低于传统车企42个月的平均周期,但代价是这样的设计很难称得上具备自身企业的灵魂。另外,在部分消费者的印象中,像豪车等同于高端化,小米借此理念,将25-35万元的YU7包装成“500万级体验”,但这种营销策略,实际上模糊了品牌自身的特性。
小米的模仿策略正在引发连锁反应。海外媒体将YU7称为Chinese Ferrari,戏谑中带着轻视;法拉利粉丝社群发起“Not My Purosangue”话题,暗讽小米缺乏原创精神。更严重的是,这种争议正在波及中国汽车整体形象。
我们都知道,比亚迪、蔚来等品牌通过“龙颜设计”“X-Bar前脸”建立原创设计语言,而小米的模仿行为,难免会让海外用户误判中国汽车仍在抄袭阶段。另外,调研显示,海外消费者愿为比亚迪汉支付10%品牌溢价,但对模仿车型仅接受价格对标国产车,原创设计的缺失,会让小米在海外失去溢价空间。
汽车网评:小米YU7的设计争议,本质上是跨界造车企业的缩影。短期看,小米豪车平替策略能带来销量狂欢,但从长期看,缺乏原创力将导致品牌价值空心化。当其他自主品牌都在拿出自己对其汽车的独家理解时,就说明了中国汽车真正需要的是定义时代的勇气,而非复刻经典的取巧,因为模仿者从来都不伟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