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造完V8发动机,又要在2026年年底推出首款超跑。董事长魏建军称“我们中国能做真正意义上的跑车”。
长城汽车这样的做法是中国品牌汽车技术和品牌向上够的缩影。借助新能源、智能化解构传统豪华之机,每家企业都在寻求在高价位产品领域有一席之地。对于头部或具有独特优势的企业寻求高端品牌突破无可厚非,但其中一些企业在中低端领域尚未站稳脚跟,就跟风上马高端,着实让人有些看不懂。
中国车企集体高端化之路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品牌车企有不下20个高端品牌,几乎每家车企都有涉足:长城魏、吉利极氪和领克、奇瑞星途和纵横、比亚迪仰望和腾势、长安阿维塔、一汽红旗、东风岚图和猛士、上汽智己、广汽启境、北汽极狐、鸿蒙智行多款“界牌”等等,这些品牌几乎都有30万元以上的产品。
除了长城汽车的超跑,头部车企打造的高价位产品包括:比亚迪168万的仰望U9、吉利旗下卖到近90万的极氪009、奇瑞纵横G700预售超40万、长安阿维塔 12最高70万,此外,还包括鸿蒙智行旗下尊界S800超百万、理想MEGA 50万级、蔚来ET9高配版 70万等等。目前这些产品能真正引发消费者追捧的并不多,品牌具有造血功能的也仅有问界、理想汽车。一窝蜂地上马高价位产品,能跑到最后的又能有几家?
高端市场容量有多大?
根据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4年,中国30万元以上汽车市场规模约500万辆,整体呈现萎缩态势,新能源渗透率54%。今年1-8月,30万元以上汽车总销量289.9万辆,新能源渗透率几乎没有增长,而在30-40万元区间新能源还出现超两位数下滑。这也意味着30万元以上新能源产品短期内将维持在200-250万辆规模之间。而这一价位的新能源产品正在快速形成头部聚集,1-9月,鸿蒙智行旗下产品总销量达95万辆,而核心品牌问界平均成交价约41万元,理想汽车1-9月销量为29.7万辆,两家新能源产品年销规模约160万辆,加之小米汽车快速崛起,其它20几个新能源品牌还有多少生存空间可想而知。
中国汽车进军高端是顺应潮流之举,但并不是每家企业都要走这条路,市场容量有限决定了最终能留在这里的玩家不会太多。
传统汽车时代,中国汽车市场主流豪华品牌仅有BBA三大家,同时还会有几个二线豪华品牌可以生存,新能源汽车时代又会是怎样的品牌生存景象?
别让简单选择高端成战略平庸挡箭牌
中国品牌汽车向上之路任重道远,需要持续投入和韧性发展。式微企业比做高端更重要的是寻找到自己的生存之路。目前中国品牌乘用车车企和品牌真正实现年度盈利的仅有比亚迪、吉利汽车、奇瑞汽车、长安汽车、长城汽车、理想汽车和问界等为数不多的几家,而且大多数盈利规模还远未到安全区。对于那些已经陷入亏损,研发投入有限的车企,在高端上寻求突破几乎等于饮鸩止渴。而其中最大的变量在于与华为的合作能达到怎样的高度,当更多的华系车能够卖好,无形中已经证明一些传统车企已经失去价值,它们正在逐渐蜕变成代工厂。
事实上,中国汽车市场中低端领域依旧潜力巨大,新能源高增长市场也主要集中在这一领域。这一靠规模取胜、容量巨大的市场,式微企业要想逆袭同样困难重重。无路可走、就走高端正在变成战略平庸车企的挡箭牌。
中国品牌车企能够上马高端产品,底层推动力是新能源、智能化的行业变革,而最大的支撑是中国成熟、有竞争力的供应链体系。目前的高价位车型本质上打的都是性价比牌,距离真正沉淀下更高维度的竞争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整体上,中国汽车品牌向上之势不可阻挡,更多车企能够参与其中是时代赋予的机遇,一些10万元汽车都造不好的车企显然误会了时代的好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