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站的事儿,听着简单,其实里面水挺深。上次我一个朋友跟我抱怨,说他加了油,油表没飙满,怀疑加油枪作假。我那会儿心想,这不明显是自个儿油箱的油尺闹腾吗?但仔细想想,这事儿并没那么简单。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之前跟一个加油站师傅吃饭时他跟我讲过,他们那边的加油枪其实每天都要校准,误差要控制在1%以内,不然他们自己亏了大本。师傅那口气很肯定:我们加油枪假,能撑多久?一个月得赔一辆车油钱。你说,这算不算人家的底线?
说实话,油箱油浮子的问题,咱普通人也真不好察觉。毕竟那个小东西是个立着的塑料棒子,油面高低一点点,它的读数差两格都可能。供应链那块我还琢磨过,车厂设计油尺时,其实也是在温度、油品密度、油箱倾斜度上做平衡。想想生活中用尺子量水位,不同温度水涨水落的道理差不多。谁能保证你站着加油时车是平的,或者路面真平?(这段先按下不表)
有天我跟维修店老板闲聊,他说:很多客户看到油表不满,第一反应就是加油站问题,其实油表本身就是个心灵感应,不是机械精密仪器。他说:修车修这么多年,没见哪个车油枪能偷油,偷油太风险了,偷得了油赔的是信誉赚不了钱。 这话让我对加油枪假的质疑有点怀疑了。
说实话,这个油浮子问题让我有点头大。比如我同事买了辆20万上下的SUV,同价位里,别说油浮子,连油表的显示逻辑都不同——有的车满油时显示100%,有的直接就是9格满,有的却显示为F。这就导致用户感受不一样,油明明加满表没满,你说有没有心理落差?这是设计师和供应链博弈的结果,设计团队想简洁,供应链厂商想降低成本,最后用户成了最大受害者。
前几天我在加油站等油,一旁有人跟加油员争吵,加的明明是95号汽油,结果车子没动力,怀疑是油不对。加油员苦口婆心解释:我们按照标准配货,好几道检测。那顾客说:我听说现在的油品都摻水了。在场的几个司机都点头附和。我想这事儿,其实也是信息不对称。好比你买个排骨,肉和骨头比例怪怪的,咋能怪卖家?产品不是最重要,服务和信息透明更关键。
我自己算了下,咱在三亚加一箱油(估算50升左右),假如7块钱/升,一箱要350,这成本换来的一箱油,表现在油表上的准确性,要控制在1%-2%的误差范围吧,实操起来还真不容易。尤其考虑油浮子的设计偏差和实际油温涨落,我估计有时候差5%-10%都正常。这就跟你家水表抄表有误差一个道理。
跑题一句,我之前爱车的油浮一度坏了,那油量就乱跳,猛然间想加,多加了都没表上反映,最后还得多花一笔去修油箱内部装置。搞车这事儿,就是这样,明明是个小浮子的问题,能牵扯出大半个供应链和设计模型。
回头说我那朋友,对他怀疑加油枪假,我跟他说:真别光盯着加油枪,你要先看看你的车,特别油表,那东西不可靠我都忍了,你倒是去问问修理厂师傅或者加油站的老职工,你就会发现,油枪偷油,这玩意儿风险太大,也亏自己。不过也有人跟我说,现在智能化水平高,有没有可能未来用全电子油量传感?(猜测,样本少)
突然想起一个细节,某日和渠道经理聊天,提到车企让经销商升级油表系统的原因之一是应对用户对油量焦虑——其实根源就是用户心理和产品设计之间的矛盾。见怪不怪,但又挺复杂。
最后想问你们:你们碰见油表异常,第一反应是怀疑加油站还是自己车子?如果真的能用手机读油量,有没有想过去换?我倒觉得,这问题背后隐藏的,可能是我们对车的认知都太表面了吧。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