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突围之路 掌声与荆棘中前行
纽北赛道上的圈速榜。第三名。这个数字背后,是一家手机企业跨界造车的决心。雷军说,他们想做全球最强的纯电性能车。困难?当然多。没有合适电机就自己研发,联系纽北官方石沉大海。发了二十封邮件。三个多月等待。最终用方案打动对方。
这就是小米汽车的缩影。永远在突破界限。永远面对质疑。
舆论场上的小米,承受着格外刺眼的目光。新能源汽车事故似乎被分成两类——小米的,和其他品牌的。每次事件都迅速发酵。尺寸之大,用词之狠,令人咋舌。有网友感叹,这种攻击放在其他企业身上可能早已倒下。但小米扛住了。车越卖越多。甚至引来官媒发声,呼吁理性呵护国产科技品牌。
为什么是小米?
两个原因浮出水面。一是动了太多人的奶酪。就像当年的特斯拉,当颠覆者出现,旧秩序总会反击。小米造车前,业界普遍认为难度极高。当SU7、YU7展现出强大产品力,格局被打破。友商坐不住了。事故被放大。舆论战开启。
二是小米的媒体策略与众不同。据说车马费远低于行业水平。雷军个人的影响力抵得上成千上万的KOL。这让很多媒体和博主感到不适。没赚到钱,自然难有好脸色。
但小米选择了硬扛。用产品说话。用市场表现回应。
看看资本市场吧。市值说明一切。1.2万亿,比造车前增长三到四倍。资本最诚实。它用真金白银投票,认可了小米汽车的价值。
其实,小米在YU7项目上的抉择很能说明问题。当整个行业都在模仿理想的“冰箱彩电大沙发”时,小米选择了开发运动型SUV。他们清楚看到——同质化竞争没有出路。必须走自己的路。
这条路注定充满挑战。
如今的小米汽车,就像在钢丝上行走。一边是创新的掌声,一边是质疑的声浪。但重要的是,他们还在前进。还在突破。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或许是件好事。有搅局者,行业才有活力。有竞争,产品才会进步。
小米汽车的故事还在书写。下一个篇章会怎样?我们拭目以待。毕竟,真正的强者,从不在意身后的噪音。他们只盯着前方的道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