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马自达EZ-60正式亮相,开启全球新能源车标准新篇章,展现“中国智造”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努力

2024年这半年,我不少次和行业内小伙伴聊起长安马自达推出的EZ-60。厂家的数据摆得很漂亮:车身用到了86.5%高强钢,宝钢的1500兆帕冷冲压钢跟2000兆帕热冲压钢,拿下了中国和欧洲双五星安全认证。厂里工人小张还跟我说:这钢材上去,车架硬了,安全感确实有保障。这点从来不是花拳绣腿式的吹牛,是有检测报告能查。

不过你要我说这材料换到车上,实际效果得有多大提升,真没那么简单。毕竟大家都用高强钢,看数据它对整体车安全贡献多不多,还得问具体碰撞工况。技术炫目归炫目,我更关心用户的真体验。上海那哥们说,他跑市区平均能耗15.2kWh/百公里,跟官方宣称区间差不多。这点算实打实,差距不大。北京的朋友也给我发了几个低温续航数据,说零下五度续航78%还能撑住,充电多花了8分钟。听着靠谱,但——这就让我想起去年研究新能源车低温表现时,有个小插曲:我之前那篇给大家讲的低温续航亏损30%的结论,照这数据有点夸大了。其实在经过电池管理系统优化后,现在亏损能控制在20%以内。技术进步带来的小意外让我不得不重新琢磨再说。

长安马自达EZ-60正式亮相,开启全球新能源车标准新篇章,展现“中国智造”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有驾

说实话,新能源SUV这个市场的硬件门槛挺高,供应链复杂得让人头大。长安马自达这次暴露供应链阵容,像是秀肌肉。电池靠中创新航,官方标称30%到80%快充15分钟,这能做到吗?厂家的技术白皮书摆在那,我心里有个小算盘:如果市面上快充桩普遍在150kW左右,理论上这充电时间是合理的。但换个角度想,用户能随时遇到这么理想的环境吗?电池老化、环境温度变化几乎注定实际时间会更长。想起前两天跟维修师傅聊天,他说:电池回访时发现,快充重复使用3-4年后,充电效率明显下降。于是,我对15分钟快冲不自觉地冒点怀疑,这种理想数据对大多数日常用户来说,可能更像是营销好看的数字。

长安马自达EZ-60正式亮相,开启全球新能源车标准新篇章,展现“中国智造”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有驾

不仅仅是硬件,智能化也很重要。EZ-60的车机系统背靠梧桐车联和科大讯飞,火山引擎负责交互优化。官方又提了一堆数字,极端温度下响应秒级,语音识别准确率啥的。老实说,虽然多数车企都会亮这套牌,但我更好奇实际使用里这些智能会不会卡顿,反应快不快。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之前试驾类似系统的体验是有点蛋疼,语音识别常常半路崩溃,尤其在吵杂环境。长安马自达如果真把这块打磨好了,能赢不少。可有几个用户愿意花时间细查这些智能体验?我猜可能很少(不确定)。倒是销售时会不会重点吹智能优势,倒挺想知道。

发布会上吴旭曦提的五大核心维度听着挺全面,不止讲数据,还有用户体验和人文温度这些情感词。但这个定位策略,放在车企里,稍一想又觉得有点大。毕竟全球统一标准这事,厂商给的定义差别挺大,甚至有点看谁包装的好。一个部门坐标研发,一个负责市场,内部还会博弈,用户体验实际是多头管理项目的妥协产物。其实我这话有点伤自家饭碗味儿,但说实话,跨国合作的研发流程,说到底就是跟看房买房似的,中介说的价要打折,开发说的功能得降配,供应商的料又贵了一点,各方都有自己算盘。EZ-60供应链能公开,多少是为了制造公信力,但各家真实合作时还不是在底下暗搓搓捞利益?这一点也就只能放这儿,等市场打开,才有真凭实据。

PS:说到市场,兄弟车型EZ-6已在欧洲交付,一季度澳洲还在认证。对比我手头上一份欧洲电动车销量报告,销量和口碑都还算不错。但它现在走的是高品质进口路线,价格区间和国产定位不一样。EZ-60如果真要抢国内大批量市场,就得在价格和配置上给点真货色的落地感。说实话,新能源SUV群雄割据,搞不好被边缘化的风险还挺大。销售那边小杨昨天跟我吐槽:客户问性价比,谈续航时认知门槛高,讲再多也没用,车哪能卖得快?

长安马自达EZ-60正式亮相,开启全球新能源车标准新篇章,展现“中国智造”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有驾

好家伙,也不怪他,政策、补贴、消费者认知这些大变量搅和在一起,买车这事现在比解方程式还麻烦。

长安马自达EZ-60正式亮相,开启全球新能源车标准新篇章,展现“中国智造”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有驾

(写到这儿,我忍不住想问你们:在你们身边,谁会愿意为所谓全球新能源标准买单?它对咱们日常的用车体验究竟带来多少改变?)另一方面,长安马自达提出的双百翻番战略,听起来政策色彩浓,具体怎么执行还很模糊。产品和数据都是一步,但能不能弯道超车,是另一回事。比如一台新能源SUV,百公里电耗15kWh算高不高?我顺手用电价7毛估算,百公里电费10块不到,这成本对于上班族影响不大。但这一切都建立在理想充电环境上,一旦遇到不稳定电网或者快充桩减少,续航焦虑又来了。真心希望厂里别光顾着喊口号,该把研发资源花在最实用的痛点上。

这让我又想起之前听一哥们吐槽,给老婆买车前做了大数据调研,到底哪款车智能系统靠谱,他说:结果就是没人敢打包票,全靠用户撞运气。这种话在行业估计不算罕见。

最后说个小细节,昨天我翻了翻EZ-60发布会配发的技术资料,里面提到的一项检测项目是车机在零下30度能否自动唤醒,这在国内多数地区看来过于严苛(大家别笑,我东北朋友听了直呼那是家常便饭)。这说明他们的产品在适应极端环境上下了功夫,但这项指标是否真能体现在用户日常用车体验中,可能就两说了。你觉得呢?这种极端指标对普通用户来说,是噱头还是刚需?

长安马自达EZ-60正式亮相,开启全球新能源车标准新篇章,展现“中国智造”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有驾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