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年,只要聊起买车,尤其是新能源车,大家伙儿嘴里总绕不开一个词儿——“增程”。
听起来特别高大上,好像一下子就解决了电动车跑不远、充电麻烦的头号难题。
很多朋友都觉得,这增程车,又能当电车开,享受那份安静和提速的快感,长途出门又没焦虑,简直就是眼下最完美的选择了。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就在大家伙儿都往这条道上挤的时候,那个我们印象里一直造小巧可爱汽车的smart,突然站了出来,拿着一套叫做“EHD超级电混”的新技术,直接就对着增程喊话了,说要“每一程,都比增程更行”。
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这背后其实是一场关于汽车技术路线的大讨论,也关系到我们普通消费者未来到底能开上什么样的车。
咱们得先弄明白,增程式电动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说白了,它就是一台装着“充电宝”的电动车。
车轮子永远都是电机驱动的,所以开起来和纯电车没什么两样。
但车上还多了一台发动机,这台发动机不直接负责开车,它的唯一任务就是烧油发电,给电池充电,或者在电池电量低的时候直接给电机供电。
这么一听,逻辑上是通的,既有电车的优点,又用烧油的方式解决了里程焦虑,听上去很美。
所以,靠着这个理念,理想、问界这些牌子一下子就火了。
但是,开过或者深入了解过增程车的朋友,慢慢就发现了一些不对劲的地方。
网上流传的那句“满电一条龙,亏电一条虫”,可以说是相当精辟地总结了它的核心问题。
你想想看,在电池电量充足的时候,它就是一台安安静静、提速飞快的电动车,体验感非常好。
可一旦电量用得差不多了,问题就来了。
尤其是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它的短板暴露得特别明显。
比如说大冬天,气温零下十几二十度,电池本身的性能就会打折扣,这时候你再开着暖风,车的动力会感觉明显变弱,超车都得掂量一下。
更让人头疼的是亏电状态下的油耗和噪音。
因为那台专门用来发电的发动机,它就像一个简易发电机组,为了保证发电效率,它通常只有一个或者很少的挡位,一旦启动,就得在一个相对固定的高转速区间工作。
这时候,车里的噪音会突然变大,那种“嗡嗡嗡”的声音跟你之前享受的静谧形成巨大反差,感觉像是从豪华影院一下掉进了拖拉机驾驶室。
同时,因为发动机一直高负荷运转,它的油耗也会飙升,甚至比同级别的纯燃油车还要高。
这就很尴尬了,本想省钱,结果在特定情况下反而更费油了。
一些厂家为了缓解这个问题,想出的办法也很直接:把电池做大。
电池大了,纯电能跑的里程就更长,需要发动机介入的时间就晚了。
可这又带来了新问题,电池越大,车就越重,成本也越高,整车的能耗也会相应增加,这就像为了能多装点水,结果背了个越来越重的水缸,走起路来更费劲了。
说到底,这些都像是在“打补丁”,没有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smart团队在决定做混动车的时候,也为这个技术路线纠结了很久。
是随大流去做一个看似热门的增程车,还是啃硬骨头,走一条更难但可能更好的路?
他们最终认为,一个真正好的混动技术,不应该是在解决一个老问题的同时又制造出几个新问题,而是要真正平衡好日常用车的经济性和长途出行的便利性。
所以,他们放弃了增程,选择了自己研发的EHD超级电混。
那么,smart这套EHD超级电混,到底厉害在哪呢?
咱们可以从几个普通人能看懂的地方来分析。
首先,是它的发动机。
我们都知道,发动机是烧油的,但烧油产生的能量有多少能真正用来驱动车子,这是一个关键指标,叫“热效率”。
这个数字越高,说明发动机越省油,技术越先进。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能把热效率做到40%以上,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而smart这台发动机,热效率达到了惊人的47.26%。
这是一个什么水平呢?
它不仅超过了市面上绝大多数的混动车型,甚至比以技术闻名的比亚迪最新一代DM混动技术(46.06%)还要高一点。
这背后是中国汽车工业在核心技术上的实打实的进步,值得我们骄傲。
光发动机厉害还不够,它还需要一个聪明的“变速箱”来配合。
EHD系统用上了一个3挡变速器。
这和增程车只有一个挡位形成了鲜明对比。
打个比方,增程的发动机就像一辆只有一挡的自行车,在平地上骑还行,一到上坡或者需要加速的时候,你就得拼命蹬,费力还跑不快。
而smart这个3挡变速器,就像一辆专业的山地车,在起步、低速、高速巡航、急加速等不同路况下,它都能自动切换到最合适、最省力的挡位,让发动机和电机总是在最高效的状态下工作。
这样一来,即便是在电池电量不足、发动机需要介入驱动的情况下,它也能保持平顺和安静。
根据官方数据,在时速80公里行驶时,车内的噪音只有59分贝,这基本上就是我们日常说话的音量,完全颠覆了很多人对混动车“又吵又顿”的刻板印象。
更难得的是,smart还把奔驰的“底盘调校”功夫学了过来。
他们专门请了奔驰的专家,针对中国的路况进行底盘的优化。
这就意味着,这台车不光跑得快、跑得省,开起来的感觉也特别扎实、平稳和舒适。
这种高级的行驶质感,在以前通常是豪华品牌才有的待遇,现在通过技术,让更多人也能享受到。
说了这么多技术,最终还是要看在咱们日常生活中好不好用。
smart用一个“5+2+7”的用车模式,把这事儿说得明明白白。
所谓的“5”,就是每周5个工作日。
这台车的纯电续航里程有252公里,对于绝大多数城市上班族来说,充一次电用一个星期是完全没问题的,日常通勤基本不用油,用车成本非常低。
“2”,指的是周末2天。
想带家人去郊区玩,爬个山或者跑个短途,它的动力系统是发动机和电机双保险,动力储备很足,完全不用担心上坡没劲儿。
“7”,则是指五一、十一这种长假。
这是对混动车最大的考验。
EHD的综合续航里程达到了1615公里,加满一箱油、充满一次电,从北京开到上海都绰绰有余。
而且经过实际测试,就算在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原上,电池没电的状态下,百公里油耗也只有5.3升左右。
这意味着,你再也不用在节假日的高速服务区里,为抢一个充电桩而焦虑了。
总的来说,smart这次的入局,更像是在给整个混动市场提个醒:技术的发展,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创造一个又一个听起来很酷的概念,而是要实实在在地解决我们普通人在用车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个具体问题。
当一项技术能够让你在日常通勤时足够省钱,在周末出游时足够有劲,在长途远行时彻底告别焦虑,并且自始至终都能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驾驶环境,那么它才算得上是一个真正成熟和优秀的技术方案。
这场由超级电混引发的讨论,或许才刚刚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