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4S店惊现6.98万起售价,轩逸车主现场退订,销售员透露:秦PLUS让同行彻夜难眠,3.8L亏电油耗背后的技术门道
上周末路过福田车公庙的比亚迪4S店,亲眼目睹了一场“退订大戏”。一个三十出头的哥们,手里拽着轩逸的订车合同,脸色铁青地找销售要违约金。原来这家伙刚交了定金买轩逸,结果朋友带他来试驾秦PLUS,一圈下来直接傻眼了。“同样的钱,凭什么我要买个每天烧油的?”他指着秦PLUS的价格牌子,声音都在发抖。销售小姑娘很无奈地说,最近这种情况太多了,隔壁日产店的老板已经连续失眠一周。
那套DM-i系统,门道挺深
在车圈混了这么多年,见过各种省油技术。丰田的混动、本田的i-MMD,都算不错的。但秦PLUS这套玩法,思路确实有些不同。
市区堵车的时候完全靠电跑,发动机基本不参与。只有在高速巡航或者电量不足时,那台1.5L发动机才会介入。关键是介入得很聪明,大部分时间都在最高效的转速区间工作。这就避开了传统燃油车在走走停停路况下最费油的毛病。
身边一个朋友,家住宝安,公司在南山,每天通勤大概50公里。提车两个月,基本没怎么加过油。他给我算过,晚上在家充电,谷电价3毛一度,充满8度电也就2块4。这点电够他跑一天,每公里成本不到5分钱。
要知道,他之前开思域,同样的路程至少得3毛钱一公里。
亏电状态下的真实表现
很多人担心插电混动没电后会很费油,毕竟背着电池包,自重摆在那。
但秦PLUS在这方面确实有些门道。有次跟车友会一起跑珠海,全程高速,有台秦PLUS是满电出发的,另一台故意把电放光。结果两台车的油耗差距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都在4L左右浮动。
这个数字放在同级别燃油车上,几乎不太可能。朗逸、轩逸这些车,高速工况下能做到6-7L就算不错了。
关键是那台1.5L发动机的热效率确实做得不错,压缩比达到15.5:1,配合阿特金森循环,理论热效率能到43%。虽然实际使用中达不到这个数值,但相比普通燃油车35%左右的热效率,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刀片电池这个事儿
电池安全确实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家里有小孩的,总会多想一层。
磷酸铁锂的化学特性相对稳定,不像三元锂那么容易热失控。比亚迪这个刀片结构,通过优化电池包的散热设计,确实在安全性上下了功夫。
当然,任何技术都不可能做到绝对安全。但从目前的反馈来看,刀片电池的表现还算可靠。
配置这块儿
进取型虽然是入门版,但该有的基本都有。10.1寸中控屏、无钥匙进入、自动空调,这些在合资车上可能得加到中配才有。
那个旋转屏幕挺实用,横屏导航,竖屏刷视频,切换很方便。车机系统的流畅度也不错,基本没有卡顿现象。
空间表现中规中矩,2718mm的轴距保证了后排的基本舒适性。虽然谈不上宽敞,但一家三口用完全够了。
6.98万这个定价
这个价格确实有些杀伤力。要知道,轩逸的入门版落地也得8万多,还是纯燃油的。秦PLUS不仅能上绿牌,使用成本还更低。
在限牌城市,绿牌的价值就更明显了。深圳一个粤B牌照现在得5万多,广州也要3-4万。这么算下来,秦PLUS的实际价格优势就更大了。
当然,品牌溢价这块儿,比亚迪确实还有差距。但对于实用主义者来说,这些或许都不是最重要的。
一些使用感受
实际开起来,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平顺。电机驱动的特性让起步很轻快,没有传统AT变速箱的拖沓感。发动机介入时也很自然,大部分情况下察觉不到模式切换。
静音效果做得不错,特别是纯电模式下,车内安静得有些不习惯。胎噪和风噪控制得也还可以,至少比同价位的自主品牌车型要好一些。
底盘调校偏舒适,过减速带很从容,但激烈驾驶时支撑性一般。不过考虑到定位和价格,这个表现已经算合格了。
市场反应
从销量数据来看,秦PLUS确实击中了市场的痛点。不少4S店反映,来看车的人明显增多,其中不少是从合资品牌转过来的。
一个做汽车销售的朋友跟我说,现在卖燃油车确实不好做。同样的价钱,消费者为什么要选择一台每天烧油的车?这个逻辑确实很难反驳。
技术迭代的速度比想象中要快。几年前还在讨论混动车的性价比问题,现在已经开始讨论燃油车的存在意义了。
时代确实在变,选择也越来越多。对消费者来说,这或许是件好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