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11月24号,比亚迪和美的达成了战略合作,共同打造“人-车-家”智慧生活新范式。
而在更早一点的11月21日,比亚迪集团首席科学家、汽车总工程师廉玉波当选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侧面也印证了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上的核心技术优势。
作为长期研究这两家公司的投资者,看到比亚迪在技术和市场的领先后,又和美的这个家电龙头联手,我非常高兴。
因为我一直认为,在新能源车的下半场,除了智能化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生态!
什么叫生态?
举个例子,当年腾讯从50万创业到5万亿市值,其中的核心转折点就是2010年3Q大战后的开放策略,腾讯不再秉承一家独大,市场独占的思维,而是从“全民公敌”转变为“把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从封闭扩张转变为了开放生态。
同样,今天对比亚迪来说,增长的核心不在于简单通过技术和成本优势独占市场份额,因为它们都有着各种的限制和天花板。
特别是当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超过50%之后,新的增量不只是单个产品的领先,而是要根据环境调整合作的边界,通过智能化背后的生态共建,从车连接到家,连接到用户的生活,去实现国内市场到全球市场的新增长。
当然,在跟朋友交流这次比亚迪跟美的合作中,有位机构投资者提出一个很尖锐的问题:
小米、华为、美的比亚迪以及一些车企今天都在说要做“人车家生态”的互联,他们是放在一起凑数,讲故事,还是真的能成为一家人,打造一个全新的生态?
我认为其中的核心就是一个字的区别,到底是“人×车×家”还是“人+车+家”?
02
虽然,看上去“人×车×家”和“人+车+家”没什么区别,但本质上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生态,
我们先区别“+”和“×”的不同。
“人+车+家”是什么?
就像把乐高积木摆一排,车是车积木、家是家积木、手机是人手里的积木,它们虽然能摆在一起,但没有联动发力。
而“人×车×家”就是把这三块积木融成一块钢,车的数据能喂给家,家的需求能指挥车,手机不用动手就知道怎么配合,围绕的是人的生活场景。
具体到核心差异,我结合美的比亚迪以及小米的人车家生态,总结了四个维度。
1、连接逻辑:“+”是点对点喊口号,“×”是系统级手拉手。
在“+”模式里,连接是临时搭线,比如你在车里想关家里灯,就得先打开车机里的家电APP,找到客厅灯,点一下关闭,每一步都要手动操作。
如果要执行多个操作,比如要关灯、关空调,都要依次找到具体的家电入口,这就是典型的“+”:只是多了个连接的控制入口,没有真的智慧起来。
而“×”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系统级打通,设备可以互相联动。
像小米的澎湃跨端框架OS就是总指挥,手机、车、家电都在一个设备网络里,比如你用小米手机写出差攻略,打开车机时,攻略会自动同步过去;开车时手机收到会议邀请,车机大屏会弹窗问你“要不要添加到导航行程”,甚至会帮你把车内温度调到适合开会的24度,这不是“车控手机”或“手机控车”,而是让车和手机一起配合你。
比亚迪跟美的就是“AI智能体”的搭档。
美的没有手机、比亚迪没有家电,就一起定了套“车家互联标准”,美的家电的控制指令、比亚迪车的状态数据,都按这个标准来。
比如“回家模式”会触发哪些家电、“离家模式”会触发哪些家电,汽车提前做哪些准备,双方都统一,不需要每一步都是手动点击,而是根据场景需求,一键或者一句话实现场景中所有设备的切换和调整。
现在美的9大类家电、比亚迪全系车型都能对接,我打开我家里美的家居App,里面可以绑定各种智能家居,以及比亚迪和特斯拉汽车。
2、数据流转:“+”是单向传信息,“×”是双向生价值。
“人+车+家”里的数据是单行道,比如说家电只能给车传达空调开没开,车只能给手机App传达还剩多少电,车机能显示家里的湿度,但系统不会去自动调节,数据传过去就没下文了,生不出新东西,这就是“+”的通病。
而“×”模式里的数据是一种双向循环。比如小米的硬件资源池,用小米平板开视频会议,系统知道手机摄像头像素更高,会询问要不要使用小米手机摄像头;如果在开车,系统可以提示把会议流转到车机,车机的麦克风会自动降噪,这里的数据不再是孤立的,而是一起让“开会”这个事更顺畅,这就是数据生出来的新价值。
比亚迪美的是一种“无感模式”。
大家可以看视频中的体验,系统会根据车的位置自动触发,比如说车离小区3公里,家里空调开始降温;车进地库,家里灯光开始亮;反过来,当你离家时,系统会自动识别你离开,那么,家里电器会自动关闭,清洁自动开始,车辆就会提前开始做准备。
像在前年,美的的数字化宣传片里面就介绍了这种技术,当物流车从供应商发车后,会通过美的供应链云端系统实时共享轨迹,包括行驶状态、预计到达时间等数据。
当车辆进入工厂三公里范围,系统自动触发预约流程,结合平台的车位检测器数据,匹配最优卸货月台对应的车位。
车辆抵达后,通过车牌识别自动开闸,系统同步指引至预留车位,无需人工登记调度。
我想这也是比亚迪为什么会选择跟美的进行合作,而不是另外两家家电巨头的底层原因了。
03
3、用户体验,“+”是设备互联,“×”是让人方便。
很多企业做人车家,先考虑的是车能控制家电,强调的是控制和显示,而不是考虑用户在什么场景下需要什么,设备怎么去适应特定场景中人的需求。
所以,“×”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设备为中心。
像开车的时候,我们习惯用手机导航,温度是多少度,座椅怎么调节,车机就要针对用户的需求进行自动调整,这些不是靠每一次用户去指挥设备进行联动,而是系统借助于数据知道用户想要什么,提前节省步骤。
方洪波在美的比亚迪签约仪式上说:“未来的智能,不在设备里,在生活里”,就是这个意思。
4、生态价值:“+”是1+1+1=3,“×”是1×1×1>10。
“人+车+家”的价值是叠加,车卖一台、家电卖一台,互不带动,但是,“人×车×家”的价值是放大,买了车的人会想换家电,买了家电的人会想换车,甚至能吸引新用户。
我研究苹果生态多年,就发现苹果生态有一个"黑洞效应"。
用户一旦进入苹果设备矩阵,就像被黑洞吸引,会不由自主地购买更多产品。
像iPhone用户购买第二件苹果产品的概率高达74%(CIRP 2024年数据),购买iPad的概率是普通用户的3倍,购买Apple Watch的概率也是普通用户的3倍,远高于其他品牌。
在中国市场,73.6%的iPhone用户至少拥有一件其他苹果产品,而拥有2件苹果设备的用户,流失率比单设备用户降低46%,拥有3件以上设备的用户,流失率仅为单设备用户的13%。
这种现象在最近十几年,我经历过苹果、小米、华为产品三次“四件套”(手机/手表/平板/电脑)换生态产品的情况。
所以,根据预测,美的比亚迪在合作后,美的高端用户里,考虑比亚迪的用户比例会从合作前的12%涨到38%,比亚迪订车用户中,有42%会更偏向美的家电,这就是“×”的带动效应,车和家互相拉客,不是各卖各的。
如果是“+”模式,根本不可能有这么高的联动转化率,因为用户觉得买不买家电跟车没关系。
所以,我们看到“人车家生态”,不看短期卖了多少车、多少家电,而是看的“生态粘性”,买了车可能换家电,换家电就会想换同生态的车,这就是长期护城河。
那么,你觉得比亚迪跟美的合作后,美的的家电销量会不会大幅上涨?同时刺激比亚迪销售,出现“×生态”的乘数效应呢?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