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i6今年产能已全部售罄,而它的老大哥i8却在一旁默默无闻。
曾经凭借“冰箱彩电大沙发”精准打开家庭市场的理想汽车,在2025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转型阵痛。增程市场被不断瓜分,纯电之路又充满坎坷。
10月,理想汽车销量仅为31,767辆,在9月同比暴跌36.8%的基础上继续环比下降6.4%。
曾经与问界并肩称雄的理想,如今已跌出造车新势力第一阵营。这一切的背后,是理想从增程向纯电转型的艰难跋涉。
01 销量滑坡:连续下滑,理想跌出第一阵营
2025年10月,理想汽车交付量仅31,767辆,环比9月的33,951辆下降6.4%。而9月交付数据为33,951辆,同比2024年9月的53,709辆暴跌36.8%。
从累计数据看,2025年1-9月,理想汽车累计交付29.7万辆,同比下降13.1%,仅完成全年64万辆目标的46.4%。
这一成绩让理想跌出新势力前三,与零跑汽车10月交付量达70,289辆形成鲜明对比。曾经凭借增程技术独占鳌头的理想,如今面临的是增程车型全线下跌的严峻现实。
在纯电车型高歌猛进、充电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的当下,理想的“可油可电”护城河正在崩塌。
02 产品困局:i8出师不利,i6反客为主
理想i8被公司视为“输不起的仗”,但市场反响却不及预期。i8上市初期提供了三个版本:Pro版32.18万元、Max版34.98万元、Ultra版36.98万元。
然而仅仅7天后,理想就宣布全系调整为统一配置,售价33.98万元。这一罕见的迅速调整,暴露了i8初期的定价失误。李想公开承认:“是我们陷入惯性思维了”。
与竞争对手相比,i8的市场表现相形见绌。问界M8纯电版发布后2个小时大定订单就突破了7000台,而理想官方始终未公布i8的大定数据。更让理想尴尬的是,i6的爆火反而对i8形成了挤压。
理想i6在9月26日上市后,到10月初其2025年产能已全部售罄,估计订单超过5-6万辆。i6起售价仅为24.98万元,比i8便宜了整整9万元,但两款车在核心硬件上却极为相似:均搭载720km续航电池、英伟达Thor芯片与VLA司机大模型。
有理想销售人员透露:“i6现在是目前店里的主销车型,平均80%的消费者都是来看i6,这其中也稀释了i8和L系列的部分订单”。
03 转型阵痛:从增程到纯电的艰难跨越
理想的困境源于技术路线的转变。2025年7月,理想推出了首款纯电SUV i8,随后在9月26日推出第二款纯电车型i6,并聘请易烊千玺作为品牌首位代言人,明确转向年轻用户群体。但这种转变带来了新的挑战。
长期以来,消费者对理想的认知是“增程奶爸车”,对其纯电车型接受度并不高。李想本人也承认理想面临“出一次牌,同行们会出两次牌”的竞争困境。更为严峻的是,理想在纯电领域的品牌溢价能力正在削弱。
为提振销量,理想L系列目前有3.3~4.5万元的现金优惠政策,L6最低只要21.68万元。这种降价策略虽然短期能刺激销量,但长远看会损害品牌价值和老车主的感情。
04 自救举措:快速响应与战略调整
面对市场压力,理想展现出了互联网基因的快速反应能力。i8上市7天后即调整配置,将冰箱、VLA司机大模型等用户呼声最高的配置从“选配”改为“标配”。李想表示,这一决定是基于用户反馈——98%的i8用户都选择中高配版本。
在组织架构上,理想也在8月对销售团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组织变革,总部直接管理30个区域,并新设销售与服务运营部、市场部。同时,理想正加速充电网络建设。截至2025年7月,理想已建成16,000根超充桩,成为中国自营超充第一,并计划在2025年底建成4000座理想超充站。在技术研发方面,理想也在积极布局。理想CTO谢炎透露,自研芯片进展超预期,已成功流片回片,当前正进行车规级测试,计划明年在旗舰车型量产部署。
05 未来展望:清晰的突围路径
面对当前困境,理想的破局之路已逐渐清晰。产品策略上,理想将回归“单一强SKU”逻辑,核心配置拉满,以最佳产品价值回馈用户。李想明确表示,未来将加快“产品+技术”双迭代,目标2026年在整车产品与AI层面重回2022年L9时期的领先位势。
技术研发方面,理想计划在2年内将VLA行车安全性提升至人类驾驶的10倍,最迟2027年实现L4级自动驾驶。VLA司机大模型作为理想的核心竞争力,将继续进化为更懂用户的“私人司机”。出海战略也是理想的重要突破口。理想已在德国、美国建立研发中心,系统搭建海外销售/售后组织与IT系统;重点目标市场为中东、中亚、欧洲。2026年发布的产品均按全球法规开发。
从资本市场的反应来看,理想汽车-W(02015.HK)股价在10月底曾跌至80港元,反映出市场对理想转型期的担忧。理想汽车正处在从增程向纯电、从家庭用户向多元用户的转型阵痛期。i6的热销证明了理想产品力依然受市场认可,但如何平衡产品线之间的关系、避免内部竞争,是理想亟需解决的课题。2026年将至,理想的纯电转型能否力挽狂澜,答案即将揭晓。
如果对新能源汽车感兴趣,欢迎关注36策公众号。
声明:本文创作借助AI工具收集整理市场数据和行业信息撰写成文。图片仅用于交流学习,版权出处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感谢您的支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