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魔幻现实主义带师们又开始整活了。
零跑最近扔出来一款车,叫D19增程版,上来就给你塞一块80多度的电池。
什么概念?
就是这车纯用电就能把你从北京五环送到河北老家,还有富余。
你要是觉得这还不够,它屁股后面还背着个油箱,一并给你干到1300公里。
这操作,属于典型的“我全都要”,把选择困难症给你治得明明白白。
更骚的是,小鹏、小米这些浓眉大眼的家伙,也纷纷表示要跟进这条“大电池充电宝”路线。
一时间,新能源车市的风向,从纯电和混动的菜鸡互啄,变成了增程大佬对全场的无差别扫射。
有人就得问了,纯电不香吗?未来不都是电吗?
问得好,但现实往往比PPT骨感。
纯电的未来确实光明,但通往光明的道路上,充满了续航焦虑、冬季趴窝、高速服务区排队充电一小时通话五分钟的魔幻场景。
这些痛点,就像你冬天早上永远不想离开的被窝,真实且顽固。
于是,增程式这个曾经被某些大佬diss为“脱裤子放屁”的技术,突然就成了版本答案。
逻辑很简单,增程就是一台带了超级充电宝的电动车。
日常通勤,你就当纯电开,享受丝般顺滑和低廉电费,周末想去野,没电了就烧油发电,油箱就是你的Plan B,你的金坷垃,你的后悔药。
它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把纯电的爽和燃油的便利缝合在了一起,完美解决了“既要又要还要”的用户核心需求。
当大电池增程车开始用80度电池这种不讲武德的方式掀桌子时,最先被干懵的,就是那些搞多档DHT混动的老哥。
多档DHT,听起来是不是特高级?
又是离合器又是变速箱,各种齿轮精密咬合,发动机既能发电又能直驱,听着就充满了工业美感和技术含量。
厂家最喜欢拿这个说事儿,什么热效率、什么多场景、什么智能切换,各种术语糊你一脸,让你感觉自己买的不是车,是高达。
但现在,这些复杂的机械结构,突然就显得有点尴尬,甚至有点多余。
就像你花大价钱买了个瑞士军刀,天天跟人吹嘘它有32种功能,结果你每天用得最多的,就是那个开瓶器,偶尔掏掏牙,剩下30个功能纯属摆设,还死沉,揣兜里都嫌硌得慌,万一坏了修一下比买个新的还贵,你说你图啥?
多档DHT的核心卖点是啥?省油。
但在大电池增程车面前,这个卖点瞬间就被釜底抽薪了。
人家日常通勤500公里都用不上油,你省的那点油有啥意义?
一个天天用电的人,会去在乎你百公里是省了4升还是5升油吗?
他的油箱,一年可能都加不了几次,更像是一个战略储备,一个心理安慰。
这时候,大家比的就不是谁更省油了,而是谁更省心。
说到省心,乐子就更大了。
多档DHT的结构,天生就复杂。
离合器、同步器、换挡机构……这些都是精密但脆弱的玩意儿。
零件越多,故障点就越多,修起来钱包就越疼。
老司机都懂,变速箱这东西,不出事则已,一出事就是大修。
而增程车的结构呢?
一个发电机,一个电机,一套电池,没了。
简单到令人发指。
它本质上就是把油车的发动机和变速箱,换成了一个更简单的发电机。
结构简单,意味着可靠性更高,维修保养更便宜。
这还没完,咱们再聊聊成本。
增程车和纯电车,在三电系统、底盘、车身结构上可以大量共用零件,甚至共用生产线。
这叫平台化,叫规模效应。
规模上去了,成本自然就下来了。
多档DHT呢?
它需要专门研发一套复杂的变速箱,还得为这套变速箱单独开一条生产线。
研发成本、生产成本、供应链成本,全都是独立的。
你猜这些多出来的成本,最后会摊在谁身上?
当然是为“高科技”买单的你啊。
厂家会告诉你,我们高速的时候发动机直驱,能省油!
这话没错,但也没啥大用。
高速上,多档DHT比增串联的增程,百公里可能也就省个0.5升油。
但增程车主可以提前在服务区把电充满啊,人家用电跑,你用油跑,谁更划算?
再说现在油价也不算天价,为了每百公里省下那几块钱,去忍受一套更复杂、更贵、更容易坏的系统,这笔账,但凡脑子清楚一点的人都会算。
最后,也是最核心的,驾驶体验。
消费者懂什么叫DHT,什么叫P1P3电机吗?不懂。
消费者关心的是什么?好开、安静、平顺。
增程车在这方面是降维打击。
因为它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电机驱动,开起来和纯电车一模一样,安静,响应快,没有换挡顿挫,油门踩下去就是丝滑的推背感。
多档DHT呢?
一旦发动机介入直驱,噪音、振动就都来了。
尤其是在需要急加速的时候,发动机嘶吼、变速箱降档,那种突如其来的顿挫和噪音,瞬间就把那份“高级感”打回原形。
开起来拧巴,坐起来难受。
所以你看,市场永远是最聪明的。
当一个技术路线,能用更低的成本、更简单的结构,提供更可靠、更舒适、更符合用户真实需求的体验时,它凭什么不火?
大电池增程车的崛起,本质上不是技术的胜利,而是商业逻辑和用户逻辑的胜利。
它精准地切中了当前市场的最大公约数:城市用电的经济安静,长途用油的无忧无虑。
它完美地利用了现有电动车平台的规模优势,实现了快速迭代和成本控制。
反观多档DHT,技术复杂,迭代缓慢,成本高昂,体验上还有硬伤。
它更像是一个工程师思维下的产物,充满了对机械的迷恋和自我感动,却离用户的真实体感越来越远。
搞技术,最怕的就是自我感动。
难怪现在越来越多的车企,哪怕之前把DHT吹上了天,现在也开始偷偷摸摸布局增程路线。
身体,永远比嘴巴诚实。
未来混动车型的格局,可能就是,高端越野车为了极限脱困能力,或许还会保留结构复杂的四驱混动。
但在占据99%场景的城市通勤和家庭用车领域,大电池增程,几乎就是最优解。
没必要为了那1%的“可能”,去背负99%的“麻烦”。
那些还在死磕多档DHT,试图教育消费者的车企,恐怕要吃大苦头了。
因为消费者永远只会用脚投票。
逻辑,就这么简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