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车圈里有个事儿挺值得聊聊的,就是那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日产品牌。
他们公布了6月份在中国的销售成绩单,看到数据后,不少人心里可能都犯嘀咕。
报告上写着,日产汽车中国区在6月份总共卖出去了53843台车,跟去年同一个月比,稍微涨了一点点,涨了1.9%。
就这么个数字,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一下子就引起了大家的讨论。
在现在这个国产新能源车打得火热,合资品牌压力山大的市场环境里,日产这个1.9%的增长,到底是触底反弹的一个信号,还是说只是暂时喘了口气,背后其实还有更大的挑战呢?
这事儿咱们得掰开来,好好说道说道。
咱们得把这个成绩单看全面了。
单看6月份,同比增长1.9%,好像是稳住了阵脚,甚至还有点小进步。
可要是把眼光放长远一点,看看整个上半年的情况,那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从今年1月到6月,日产在中国总共卖了279546台车,这个数字跟去年上半年一比,可就不好看了,一下子下滑了17.6%。
这就好比一个公司,这个月业绩比上个月好了一点,但整个上半年的利润还是亏损的,那老板肯定还是高兴不起来。
所以,这1.9%的增长,更像是日产在经历了一段持续下滑后,暂时找到了一个止血的方法,但要说彻底扭转了局面,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它告诉我们,日产在6月份肯定做对了什么事,但整体的困境并没有完全解除。
那么,这个让日产在6月份能稍微扬眉吐气的“功臣”到底是谁呢?
答案就是一款叫日产N7的新车。
在东风日产6月份卖出去的49033台车里,光是这款N7就卖了6189台。
这个数字相当厉害了,要知道,N7可是一款5月中旬才刚刚开始交付的新车,上市第一个完整月就能贡献超过总销量一成的业绩,这简直就是扮演了一个“救火队员”的角色。
而且官方数据说,到6月底,这款车累计交付已经超过了一万台,说明它的热度不是一时的,而是实实在在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认可。
这N7到底有什么魔力,能一下子火起来?
其实说穿了,它的成功秘诀就两个字:务实。
咱们看看它的价格,官方指导价是11.99万到14.99万。
这个价格区间,正是咱们国产车里竞争最激烈的地方,像比亚迪的宋Pro、吉利的博越、哈弗的H6这些国民神车,都在这个价位段里。
过去,花这个钱想买一台日产标的SUV,基本是不可能的。
但这次日产想通了,它把一款很多人都知道跟启辰品牌有很深渊源的车型,重新设计包装后,挂上了日产的车标,然后用一个非常亲民、非常接地气的价格推向市场。
这一招,可以说是精准地打中了许多中国消费者的心理。
很多人心里还是对合资品牌有那么一点信赖感,觉得技术成熟、品质可靠,但又觉得价格太贵。
现在日产主动把价格降下来,让你用买国产车的预算,就能开上一台挂着国际大牌标志的车,这个吸引力自然就很大了。
所以说,N7的成功,与其说是技术的胜利,不如说是市场策略的胜利,它证明了在中国市场,品牌光环依然有价值,但前提是价格必须有诚意。
N7的火爆,反过来也照出了日产其他老牌车型的落寞。
咱们以前耳熟能详的轩逸、天籁、逍客,这些曾经都是销量榜上的常客,动不动就月销几万台,但现在呢?
声音小了很多。
尤其是奇骏,可以说是日产这几年在中国市场走得最坎坷的一步棋。
当初为了技术革新,强行全系换装了三缸发动机,结果完全不被中国消费者接受,销量一落千丈,从一代神车变成了无人问津。
最近,日产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决定,把老款的四缸奇骏重新生产,改名叫“奇骏·荣誉”上市销售。
这个操作,其实就等于日产自己承认了当年的决策是错的,现在是在向市场、向消费者“认错”,希望能挽回一些损失。
这既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求生的本能,它深刻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在中国造车,不能光看技术参数,更要尊重老百姓的用车习惯和实际感受。
面对过去的失误和现在的困境,日产显然没有坐以待毙,他们正在为未来布一个很大的局。
从他们发布的规划来看,未来的重点有两个,一个是拥抱华为,另一个是全面加码新能源。
原文里提到,“东风日产与华为深度合作车型也将在今年年内正式亮相”,这绝对是个重磅消息。
“深度合作”可不是简单地在车里装个华为的屏幕那么简单,很可能意味着这台新车将会用上华为的全套智能驾驶和鸿蒙智能座舱系统,就像现在的问界汽车一样,由华为主导“灵魂”,日产负责“躯体”的制造。
这步棋走得非常聪明,日产自己也清楚,在车机智能、自动驾驶这些方面,已经被中国的新势力品牌甩开了很远,与其自己费力去追,不如直接和这个领域最顶尖的玩家合作,强强联合,一下子就能把自己的短板补上。
另一个大动作就是新能源。
日产计划到2027年夏天,要在中国市场投放10款新能源车,而且不只是纯电动车,还包括了插电混动、增程式电动等多种动力形式。
这个策略就很符合中国的国情,毕竟不是所有地方充电都方便,很多人还是需要一辆能加油也能充电的车来解决里程焦虑。
更有意思的是,那个在中国市场大获成功的N7,现在已经把测试车开到国外去了,准备在2026年返销海外市场。
这简直就是一个“中国特供反哺全球”的经典案例,说明了只要产品能在中国这个最内卷、最挑剔的市场站稳脚跟,那它就具备了走向世界的实力。
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影响力和中国消费者的决定性力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