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这波真是稳了!”一位汽车圈的老铁在微信群里感叹。7月新能源市场的销量榜单刚刚出炉,新势力阵营风云变幻,让不少人瞠目结舌。零跑首次突破5万辆大关,稳坐销冠宝座;小米汽车也不甘示弱,首次迈过3万辆门槛;而曾经稳居前三的理想,却意外掉队,这背后到底藏着哪些玄机?“难道增程三强真的要改写?”另一位网友好奇地问。
这场看似平静的销量竞赛,其实暗流涌动,不仅是数字游戏,更牵动着资本市场和消费者心态。那么,这些新势力车企如何应对激烈竞争?未来格局又将如何演变?
零跑:低调发力,中低端市场扎根成就销量王者
提起零跑,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没有大牌光环”,但它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沉默是金”。7月份,它交付超过5万辆新车,实现了品牌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种成绩并非偶然,而是在中低端细分市场深耕细作、精打细算后的必然结果。
业内分析师李胜透露:“零跑最大的优势就是成本控制能力强,而且海外布局特别有眼光,比如欧洲等新能源接受度高的地区。”他还指出,零跑车型丰富,从C10 EV到T03,每款产品都能覆盖不同消费需求,使得整体销量结构均衡稳定。
更值得期待的是即将交付的新车型B01。据中泰汽车研报预测,如果B01表现抢眼,今年全年国内外总销量或将逼近60万辆。横店群演张某也说:“我朋友买了辆C16,说开起来挺顺手,也省油。”看来用户口碑正在逐步积累,为品牌长远发展添砖加瓦。
问界鸿蒙智行体系持续发力,但股价表现耐人寻味
问界旗下鸿蒙智行系列在7月共计交付约4.8万辆,占据新势力第二的位置。其中M8和M9两款主打SUV车型表现尤为突出,一举超越奔驰GLC、宝马X5等豪华中型SUV。然而令人诧异的是,在销量攀升之际,公司股价却出现6%的回落,引发投资者对其未来走势的担忧。
新能源汽车观察员张宇分析称:“问界产能提升压力与港股上市进程有关,公司A股阶段性调整属正常现象。”此外,他提醒注意鸿蒙系内部产品间存在一定竞争,也许会影响整体增长动力。值得一提的是享界S9转向家用休闲路线,有望吸引更多年轻家庭用户,但这种策略调整是否能够带来实质性增长,还需时间检验。
小鹏奋起直追,中高端品牌塑造遇挑战
小鹏本月以约3.7万辆跃升至第三名,新推出的M03 Max和G7两款车型功不可没。其中M03 Max把高阶智能驾驶功能下放至13万元级别,大幅提升了性价比,这招可谓杀手锏。但问题来了,小鹏一直试图向20万元以上中高端市场迈进,却遭遇价格区间固化困境——消费者普遍认为“小鹏就是经济型选手”,溢价空间受限成瓶颈。
渠道人士方旭坦言:“现在客户对小鹏品牌定位有点混乱,要么颜值先行,要么看重智能驾驶,两类客户需求差异明显。”东吴证券研报也显示,小鹏面临如何平衡多样化用户群体诉求的问题。如果不能精准切割目标客群,下半年新品Q4大型增程SUV能否助推其实现突破,还真不好说呢!
理想首度跌出前三,多重因素导致排名滑落
作为增程领域元老级玩家,理想汽车今年前几个月一直保持较好状态。但到了七月,它却被挤出了前三名,仅以约3.07万辆排第四。这其中既有行业竞争加剧带来的压力,也跟自身产品节奏有关——6月份冲量之后自然出现回落,加上i8纯电版尚未完全释放潜能,不少潜在买家选择观望等待新品发布,可见消费心理变化微妙且复杂。
理想坚持“不打价格战”的策略让它保持了一定利润空间,但面对越来越多具备成本优势的新入局者,如小米YU7、问界M7焕新版,其传统优势正受到稀释。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如果i8无法兼顾性能与合理定价,将很难帮助理想重新夺回失地。对此,有个段子挺形象:买房靠位置,看车靠性能;但如果价格站不住脚,再好的配置也是空谈啊!
小米迅速崛起,“粉丝经济”成为最大驱动力
从跨界巨头到新能源汽车黑马,小米展现出了惊人的爆发力。“颜值在线”“科技感满满”,雷军领衔的小米汽车不仅卖得火爆,还成功俘获了一批忠诚粉丝。据东吴证券报告显示,小米SU7车主多数先被颜值吸引,对智能驾驶则抱持“必须有但可以不用”的态度,这种独特心理让小米赢得不错口碑。不过产能瓶颈依旧制约着订单转化速度——APP数据显示部分热门型号预订等待期竟达15个月之久!
国信证券预计2025年小米交付量或达38.9万辆,但前提是解决产能限制,否则这块蛋糕恐怕吃不到嘴边。此外,在20-40万元SUV细分赛道已形成高手如云局面,包括特斯拉Model Y、理想L6、小鹏G7等都是劲敌。一旦供给跟不上需求,再热闹的小区楼盘也会冷清不是?
蔚来多品牌战略显成效 乐道L90定价助推股价飙升
蔚来虽本身销售略显疲软(21017辆),但旗下乐道L90凭借积极降价策略成功激活市场热情,上个月港股涨幅27%,堪称最大赢家之一。从渠道反馈来看,该车型首销库存充足且交付周期缩短,有望贡献5000辆左右月销,为蔚来注入新的增长动力。同时萤火虫和蔚来两个其他子品牌共同撑起集团多层次布局,使其能够覆盖从高端到家用不同消费层面。“这一招像极了‘三国杀’里的联盟战术,各自发挥所长互补不足,”资深业者笑言。
不过盈利压力仍存,公司需要在规模扩张与利润率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否则再漂亮的数据终究只是镜花水月罢了。而乐道后续推出L80等新品,则被寄予厚望,希望成为扭转乾坤的一把利剑。
传统车企孵化新势力量崛 起深蓝埃安领衔“一万吨俱乐部”
除了那些独立作战的新兴企业外,一批由传统巨头扶持打造的新生代新能源品牌同样不可忽视。例如深蓝汽车连续数月保持领先,以2.71万台登顶该梯队榜首,而埃安紧随其后,两者均锁定10-20万元主流家用区间,通过差异技术路径(纯电VS增程)展开竞合关系,共同抢占大众市场份额。一位行业内人士透露:“他们基本上锁死年轻消费者这个核心圈层,用‘接地气’打法赢得认可。”
此外,比亚迪旗下方程豹和腾势,以及岚图、阿维塔这些传统阵营中的黑马,都已跨过1万台门槛,被视为生存实力的重要标志。而岚图更以同比翻倍式增长展示出强劲潜质,被专家誉为典范案例。当然,并非所有兄弟都这么幸运,比如极狐与智己还处于摸索阶段,需要进一步强化技术转化能力才能逆袭成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背靠母公司资源优势,同时承担着快速适应激烈环境挑战的大任,是整个产业链生态不可缺少的一环儿呀!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当这些企业纷纷亮相争夺舞台中央时,你觉得谁才是真正能够笑到最后的人物?面对不断升级的技术角逐与资本博弈,我们普通消费者又该如何擦亮双眼做明智选择?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不代表当事人及平台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