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汽车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2025 年度中国汽车十大技术趋势》,到各大车企在上海车展上的精彩亮相,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汽车技术正朝着智能化、节能化、安全化等方向大步迈进。
在节能降耗方面,新能源 A 级乘用车的电耗降低成为关键趋势。降低新能源汽车电耗,对于实现汽车产业节能降耗、提前达成双碳目标意义重大。通过芯片集成、多合一电驱动系统以及智能能量管理策略等关键技术的创新与优化,有望在 2025 年实现新能源 A 级乘用车百公里行驶电耗降至 10kWh 以下。这不仅能提升整车续航里程,还将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进一步普及。
而车载智能计算平台作为汽车智能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也在不断发展。2025 年,车载智能计算平台将持续优化降本提质策略,为 NOA 等智能驾驶技术在高中低端各种车型上的广泛应用提供核心算力支持。这意味着更多消费者能够享受到智能驾驶带来的便捷与安全,智能驾驶不再是高端车型的专属。
智能驾驶与智能底盘的融合更是为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智驾与底盘的深度融合,能够让车辆在极限工况下实现底盘智能运动控制技术的重大突破,使自动驾驶汽车更加安全、舒适、高效和节能。想象一下,车辆在复杂路况下能够精准地控制行驶姿态,无论是急弯、陡坡还是湿滑路面,都能应对自如,为乘客带来前所未有的驾乘体验。
在软件层面,安全可靠的整车全域操作系统迎来量产元年。车用全域操作系统作为整车基础软件底座,支持车辆全局智能化控制和决策,加速产品创新迭代。它就如同汽车的 “大脑中枢”,协调着各个部件的工作,确保车辆运行的稳定与高效。
在自动驾驶研发领域,AI 赋能的合成数据成为重要数据资源。利用生成式 AI 和世界模型等先进人工智能技术生成高质量合成数据,能够有效解决数据短缺难题,提升算法模型的可靠性。随着多模态大模型的发展,其有望推动自动驾驶感知决策能力实现创新突破,让车辆更好地理解场景、识别障碍物和导航信息,应对智能感知中的长尾问题。
在动力系统方面,智能高效混合动力控制策略持续优化并日益普及。过半数车企将在混动车型上量产应用智能化动力控制策略,进一步挖掘混合动力系统的节能潜力。同时,EMB 技术日趋成熟,即将迎来量产应用。EMB 具备结构简洁、响应快速、控制精准、安全性能显著提升等优势,将为车辆制动系统带来革命性变革。
电池技术也在不断创新,智能电池有望实现感知器件、自修复新材料的重大突破。通过先进传感内植和自修复、防护材料的主动调控,智能电池能够实现电池安全风险可知可抑,提升动力电池的安全性。
此外,自动驾驶运行安全风险管控系统逐步上车部署与应用,为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构建自动驾驶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障体系,让人们对自动驾驶的安全性更有信心。
从上海车展的情况来看,车企们对 L3 级有条件自动驾驶的布局成为焦点。华为发布的 ADS 4.0 乾坤智驾系统以及高速 L3 商用解决方案,众多车企将 2025 年实现 L3 级有条件自动驾驶落地作为目标,如小鹏、理想、广汽、奇瑞等。L3 级自动驾驶意味着在特定条件下,车辆可以自主完成所有驾驶任务,驾驶员转变为监督者角色。这一阶段对技术架构提出了感知融合、决策算法、冗余安全等多方面的挑战,但它标志着自动驾驶从 “辅助” 向 “自主” 迈出关键一步,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带来新机遇。
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正迈向一个智能化的汽车新时代。这些技术趋势将改变我们的出行方式,让出行更加便捷、安全、环保。未来,汽车将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一个智能移动空间,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我们期待着汽车行业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创造更多的奇迹,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惊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