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停车场,没有了白日的喧嚣,只剩几辆孤零零的电车安静地插着充电枪。后轮下的地面微微湿气,电池组的位置隐约能看到一串串淡蓝色的警示贴纸:“高压危险,严禁拆解。”摸一摸车身,还残余着昨夜雨水冲刷过的冰凉。如果你是这台车的主人,此刻你会想些什么?也许是一周前在新闻里看到的那句话:“固态电池来了,你的新能源汽车成了‘韭菜’?”
事实很简单。国轩高科的准固态电池已完成多车型实测,能量密度高达300Wh/kg,续航千公里不在话下。长安汽车声称,其自研“金钟罩”固态电池密度将近400Wh/kg,样车年底即将亮相,续航直逼1500公里。与此同时,宁德时代、上汽、广汽也纷纷抛出了自家的量产时间表。头部玩家集体发力,仿佛在宣告,一个电车新纪元正在把所有“旧玩家”推向历史的边角。
作为旁观者,倒不是第一次见识这样的技术更新迭代。想想十年前,新能源车刚上市时,谁能想到“续航焦虑”会成为国民级的热梗?那时的锂电池,无非两种主流:磷酸铁锂和三元锂,能量密度180-220Wh/kg,理论上的极限续航只有700公里,实际那是头铁试验室数据。偶尔也有厂家宣传“能跑一千”,真正跑起来,冬天出门,车里还敢开暖风?电池就像一锅快要见底的稀粥,越用越心里没底。
现在场面变了:固态电池,基础跨上300Wh/kg,部分厂家甚至嚷嚷着第一代量产就冲500Wh/kg。开车去西藏?带上电烤箱和投影仪,理论上不是问题。关键安全性也上了新台阶,电解液泄漏引发自燃的黑科技恐惧症也被“固体电解质”治愈。以后国内的新能源汽车,似乎再也不用担心在高速路上因为一点小磕碰搞出一场“烧烤趴”。
当然还有那些令人幸福的数字。固态电池循环寿命长、充放次数多——二手车市场的车商最近在给“液态锂”车型报价格时都有点不屑:“政策红利快没了,这玩意以后最多当半拉电动三蹦子卖。”保值率和残值就像做核酸一样,一茬比一茬低。谁能想到,曾经花十几万、二十万买的潮流新科技,如今已被下轮技术革命打入“旧时代”。
说到底,美好的事情总不缺历史隐喻。上一轮“诺基亚时刻”是智能手机将功能机干趴下。真等固态电池卷满大街,特斯拉、比亚迪、蔚小理们的车主们是否也要考虑一波“换机潮”,或者如网友调侃的那样,集体变成“韭菜”——割自己一刀,再写个草根回忆录。
这里顺便多嘴两句。我国科技飞速发展,类似的黑科技不断涌现,比如复旦的二维芯片、香港生企的瘦身菌“长倍轻”。说实话,我连“等离子刻蚀”和“三丁酸甘油酯”都差点读错,但查了查资料,真是各种弯道超车:芯片打破摩尔极限,肠道菌能帮你减肥,科技圈的自嘲永远不会缺少笑料。看多了,每逢新技术发布,不是怀疑骗子,就是怀疑自己智商。
不过,别忘了“成本定生死”这一行话。分析机构算过,固态电池目前成本大约5700元/kWh。不少厂家嘴上说2026年要降到2元/Wh(2000元/kWh),但按目前进度,一台100度电的电车,光换个电池至少要掏20万。这还不算底盘、电控、装饰、销售渠道以及厂家不可描述的某些“隐形附加值”。闭着眼买,分分钟40-50万打底。曾经你为“买个新电车很划算”而津津乐道,如今在面对固态时代,钱包成了最大的续航障碍。
问题还可以再扩展下。比如手机行业,LCD变成OLED,OLED升级LTPO,虽然屏幕越来越牛,但没有什么人再为屏幕买单,“新时代来了,旧手机没人用”只是发布会上高喊的口号。看看满街的“国五”“国六B”油车,奔跑得挺自在,还不是照样抢停车位。至于“新能源车全军覆没”,那是科幻片的剧情。大多数车主其实关心的只有一个问题:“充电还能快点吗?售后再靠谱些行不行?”
技术迭代没有对与错,也没有绝对受害者。你是早期用户,享受补贴和政策利好,也为后来者付出了“试错成本”。接下来,市场会逐步消化固态电池带来的冲击,「新车更贵,旧车更平价」,形成的不过是车轮上的经济分层。至于说“成了韭菜”,可以自嘲一把,也可以偏激一下:“等哪天固态电池坏了,我再割自己一次,反正新能源车不缺韭菜。”
不过,该理性还是得理性。大可不必为“技术进步”的步伐焦虑,毕竟车子还没坏,电池还能用,售后还在,“换代焦虑”只是商家和市场的一出心理剧。如果真痒痒着要体验新技术,等一两年也不迟;要不耐烦作等,那就用现有的电车开几年,顶多多花点电费,少收点二手钱。
到底什么样的技术进步,才值得我们主动成为“早期的韭菜”?你的钱包和你的需求,哪个更有说服力?你又是否愿意在这轮固态电池热潮中,做个冷静的旁观者,不被割,也不盲从地抢跑?如果以后每一次科技跃迁都要一次全民换新,这世界是不是越来越像自己主动参加的“升级收割节”呢?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