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最近在关注新能源汽车,肯定少不了看到一个词——固态电池。资本追、媒体捧,宣传里说它能让电动车续航直接奔着一千公里去,安全性能又高得像把步枪换成了安全剪刀,听得人直犯嘀咕:这玩意儿真能登堂入室,还是又一出画大饼的闹剧?
大家都知道,电动车现在最头疼啥?还是电池。传统锂离子电池用了好些年,不光续航天花板压顶,液态电解液还怕高温、怕撞击,搞不好就烧成了糊锅底。这样下去,别说翻天改命,连个稳定发挥都难。所以,大家伙都盼着新“救世主”能早点登场。固态电池看起来和以往不太一样,它直接把内部的液体给换了,变成了“板砖”结构,一下子安全、密度、寿命全都吹得满天飞。
说到安全,这确实是个大优点。以前电池着火、短路的视频没少看,搞得买车跟买彩票差不多。而固态电池由于用的是固态电解质,压根不辣手,也不会腐蚀,怎么造怎么摆弄,稳定得像个老顽固。极端天气、高速行驶,全都难不倒它。打个比方,以前怕电池跟火药桶似的,现在换成了生铁疙瘩,谁也不怕谁。
再看续航,固态电池理论能量密度有望超过每公斤五百瓦时,这数据摆出来,足够那些里程焦虑症“药到病除”。企业宣称以后电动车跑个一千公里不是事儿,长途自驾,充一次电能从北京开到上海,翻江倒海地走都不虚。最让人心动的是,它还说能撑一万次充放电循环,开十几年都不歇菜。要真是这样,买台电动车能用到孙子接手。
不过咋说呢?生姜还是老的辣。固态电池的梦想固然美好,可一到量产就原形毕露,难题多得像中国队冲击世界杯。第一个拦路虎,就是固-固界面阻抗。说人话就是,电池内部那层层叠叠的固体材料,彼此“看不顺眼”,容易打架,影响充电速度,放电也没想象的那么痛快,最后容量还缩水。
材料这关也没那么简单。圈内现有三大“流派”:聚合物系、氧化物系、硫化物系,你方唱罢我登场。聚合物稳定但温度敏感,夏天还行,到了东北冻得直哆嗦;氧化物材料稳定性不错,但加工成本吓人;硫化物传导快,可惜空气一来就变身“臭鸡蛋”。三家各有千秋,却都没能成为“通吃”法宝。加上生产线一换,成本直接翻好几番。业内估价,全固态电池一度比现在的锂电池贵三到五倍,价格上要劝退不少车主。
就这,还不止。上游原材料供应、生产工艺标准、下游整车匹配,各个环节都得重新磨合。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一点也不过分。所以现在能叫出名字的,多半是半固态电池,算是老路和新路的折中走法,还谈不上百分百革命性产品。全固态电池要真能批量装车,业内保守估计最快也得等到2025年以后,起初也只能算小规模试水,等真正普及、价格“亲民”,八成得再等上个小十年。
那么,这些年围绕固态电池的到底是哪家在跑领先?像美国那头有QuantumScape、Solid Power这些初创公司,把资金和精力都投到了硫化物路线和高镍正极材料上。大洋彼岸的日本丰田、韩国三星,还有中国的宁德时代这些“巨无霸”,都铺开多条线路,不敢押注一家。各方集中攻关,背后的赌注说白了还是抢风口。
目前行业预测,固态电池会经历三步走。第一步,2025年前后,半固态产品会先小试牛刀,走向中高端车型。第二步,到2030年前后,部分全固态电池才能跑出实验室,真正安装到少量车型身上。等到2030年以后,技术和成本都挺过来了,各路车厂才会大规模更替,把传统锂电池踢出“江湖”。至于谁会笑到最后,没有人敢打包票。
说到底,每逢电池技术有点风吹草动,市场炒得都不含糊。哪个大佬一宣布有新进展,小道消息四起,资本嘴角都要笑开花。消费市场呢,大家其实只盼着车更能跑、开着更安心、买起来不吃土。至于技术原理有多高深,用户懒得深究,毕竟汽车不是科幻片里的飞船。吃瓜群众看热闹,车厂看苗头,学界看突破,资本看风口,谁都不想错过“押中宝”的机会。
不过换个角度想,哪一代电池不是在长跑里慢慢熬出来的?铅酸时代耐不住淘汰,锂电池再风光也有老去那天,固态电池要想当“传家宝”,光靠吹牛皮肯定不行。现在巨头、中小企业拼了命争先,其实就是给市场“预热”。技术没落地前,理想永远丰满。谁最终拿到钥匙,还得看明天。
最后,电动车行业的明天有多少可能性,还是得技术说了算。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