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的生死转型局,胜负手只有一个:用户

你有没有发现,身边有些中年大叔,前几年还挺着啤酒肚,天天在饭局上吹嘘自己当年勇,一转眼,他突然开始泡健身房,朋友圈晒的都是卡路里和配速,甚至还聊起了什么多巴胺穿搭。

你正纳闷他是不是受了什么刺激,结果人家告诉你,他只是不想被时代淘汰。

这事儿放在公司身上,尤其是一些家大业大的老牌国企,逻辑一模一样。

上汽集团,这个中国汽车界响当当的“老大哥”,前几年给人的感觉就是个安逸的“包租公”,靠着合资品牌的租子过得舒舒服服。

结果新能源这阵风刮过来,直接把屋顶都掀了。

上汽的生死转型局,胜负手只有一个:用户-有驾

大家都在看笑话,觉得这头大象转身,怕不是得先骨折。

然而,最近上汽甩出的一份三季度财报,直接把所有人的眼镜都跌碎了。

净利润同比暴增644.9%,这数字魔幻得像P图P过了头。

这哪是转身,这简直是原地起飞,顺便还做了个托马斯全旋。

一时间,市场都懵了:这浓眉大眼的家伙,怎么突然就打了鸡血?

说好的转型阵痛呢?

怎么直接快进到蹦迪了?

这背后,没有玄学,只有一部传统巨头被逼上梁山的求生实录,一部关于“钱到底该怎么烧”的教科书。

过去的上汽,日子过得有多安逸?

它的商业模式,说白了就是“躺赢”。

靠着大众、通用这些金字招牌,车标一贴,不愁卖。

这种日子久了,人是会变懒的。

自主品牌搞了那么多年,总感觉像是后娘养的,不温不火。

上汽的生死转型局,胜负手只有一个:用户-有驾

这就像一个学霸,天天抄同桌的作业都能考高分,你让他自己动脑子写一篇作文,他憋半天都憋不出一个屁。

但问题是,时代变了,游戏规则被一群“野蛮人”彻底改写。

当蔚小理们把汽车当成一个“带四个轮子的iPad”来做,当比亚迪用技术和成本把市场打成一片血海,上汽的“包租公”模式就玩不转了。

合资品牌的光环在电车时代迅速褪色,就像诺基亚的手机壳,再耐摔也挡不住智能机的浪潮。

再不自己下场肉搏,过几年就只能在汽车博物馆里找位置了。

这就是上汽搞“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原因。

不是高瞻远瞩,是求生欲。

不改,就得死。

这场改革,本质上就是一场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思想革命。

把那些还躺在功劳簿上,满脑子都是“我们当年……”的老人请去喝茶,把资源和权力,砸给那些真正想做事、敢做事、懂新玩法的人。

财报上的“量质齐升”就是这场革命的战果。

自主品牌、新能源、海外市场,这所谓的“新三驾马车”,以前可能只是PPT上的点缀,现在成了拉着整个集团狂奔的绝对主力。

尤其是自主品牌销量占比超过64%,这数字的意义堪比一个经济不独立的成年人,终于宣布自己不再啃老,而且还能给家里打钱了。

看财报就像看一份体检报告,有的人P得跟写真一样,但肝上的阴影是藏不住的。

上汽的生死转型局,胜负手只有一个:用户-有驾

上汽这份报告里,最硬核的指标不是那个炸裂的利润增幅,而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暴增70.9%。

利润可以是做出来的,但现金流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

这说明什么?

说明上汽这台机器不仅跑起来了,而且“造血”能力也恢复了。

它不再是靠输血(比如变卖资产)维持,而是自己能跑能吃,还能存下余粮,准备下一场更残酷的战斗。

当然,光有改革的决心还不够,你得有真家伙。

当所有车企都在念叨“技术为王”的时候,上汽搞出了一套有点意思的打法。

他们终于想明白一个朴素的道理:技术本身不值钱,能让用户爽到的技术才值钱。

以前的传统车企,总有一种工程师的傲慢。

我给你配了8缸发动机,用了全铝车身,技术牛逼吧?

快掏钱!

用户一脸懵逼:大哥,我平时就上下班堵个车,你给我个V8,是让我用来听响的吗?

上汽现在的技术路线,核心就俩字:翻译。

上汽的生死转型局,胜负手只有一个:用户-有驾

把那些冷冰冰的技术参数,“翻译”成用户能听懂、能感知到的人话。

他们把技术体系拆成“智慧脑”、“健壮身”、“强劲心”,这名字土是土了点,但很直白。

“智慧脑”解决的是什么?

就是让你在车里别那么憋屈。

跟OPPO、豆包搞合作,让你的车机不再是个反应迟钝的复读机,而是能听懂你“想去那个有好吃烤串的馆子”这种骚话的智能助理。

智驾也不再是只能在高速上巡航的“半残”,而是能在市区复杂路况下让你敢松手的“老司机”。

“健壮身”解决的是安全和舒适。

什么“主/被动一体”安全系统,说白了就是,以前是撞了之后保你不死,现在是尽量让你撞不上。

什么“数字底盘”,就是让车开起来不像开船,过个弯能给你信心,而不是给你一裤兜子冷汗。

“强劲心”解决的是续航和充电焦虑。

DMH混动把发动机热效率干到46.3%,这是什么概念?

就是你烧同样一箱油,能比别人多跑一两百公里,省下的油钱够你吃好几顿小龙虾。

固态电池、超级快充,这些以前只在PPT上见过的东西,现在开始往量产车上塞了。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你会发现上汽的技术不是在“瞎积薄发”,而是在过去十年里,真金白银砸了1500多亿,攒了26000多项专利之后,有预谋的集中爆发。

上汽的生死转型局,胜负手只有一个:用户-有驾

这种“坐冷板凳”的苦功夫,才是它今天敢在牌桌上叫板的底气。

这就像商战,比的不是谁拳头硬,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给他一记闷拳。

技术最终要落地到产品上。

如果说技术研发是备菜,那造车就是上菜。

今年下半年,上汽简直是办了一场“产品盛宴”,一道道硬菜密集上桌。

而且它学精了,不再搞什么“水桶车”,而是奉行“快种快收”的互联网打法,每款车都给你一个无法拒绝的强力标签。

这就像开饭馆,以前是啥菜都做的家常菜馆,现在是专门做酸菜鱼、小龙虾、毛血旺的专营店,精准收割不同口味的食客。

想买年轻人的第一台智能小钢炮?

全新MG4来了。

半固态电池,OPPO车机互联,把以前二三十万车才有的体验,直接干到了10万级别,属于“喂到嘴里”的科技普惠。

追求极致性能和科技感的极客?

智己LS6伺候。

超长续航,极速补能,灵蜥数字底盘,AI智能助手,把配置单拉满,用技术密度把你砸晕,让你觉得这二十多万花得值。

上汽的生死转型局,胜负手只有一个:用户-有驾

你是拖家带口的奶爸,最关心续航和空间?

荣威M7 DMH用超级混动系统,告诉你什么叫“没有里程焦虑的移动客厅”,直接戳中家庭用户的痛点。

这种打法效果如何?

全新MG4,40分钟订单破万。

智己LS6,27分钟锁单破万。

这种“分钟级”的订单增长,不是刷单,是用户用真金白银在投票。

这说明一件事:当你的产品真的能解决用户的某个核心痛点时,他们是愿意为你买单的,而且是毫不犹豫。

一个高质量的正向循环正在形成:改革释放活力 -> 巨额研发投入开始兑现 -> 技术驱动产品形成强标签 -> 爆款产品验证市场并带回现金流 -> 更多现金流投入下一代研发。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汽这盘棋,棋眼到底是什么?

原文标题说“读懂用户是唯一的棋眼”,这话对,但也不全对。

读懂用户,不是去开个用户座谈会,听他们说“我想要个大沙发大彩电”。

真正的读懂,是你得比用户更懂他自己。

在他还没意识到自己需要一个能在车里开黑打游戏的车机之前,你把它做出来;在他还在为每天充电而烦恼时,你给他一个充十分钟跑几百公里的方案。

这背后需要的,是对技术趋势的预判,是对供应链的掌控,是对成本的极致拿捏,更是对自己动刀子的改革勇气。

读懂用户是最终的目标,但通往这个目标的路上,铺满的是技术、资本和组织的尸骨。

上汽的故事,就是一个传统巨人,在被新时代的小伙子们打得鼻青脸肿之后,幡然醒悟,回家疯狂举铁,练出一身腱子肉,然后回到拳台上,用一套老练又凶狠的组合拳,告诉所有人:大爷还是你大爷。

这盘棋还没下完,但至少现在,上汽拿回了主动权。

至于它最终是成为一个伟大的胜利者,还是一个值得尊敬的挑战者,就看它这身肌肉,到底是蛋白粉催出来的,还是实打实练出来的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