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华尔街日报》曝出一则消息:特斯拉正式要求供应商在1-2年内将中国零件全面剔除出美国产车型供应链 。几乎同一时间,通用汽车也勒令供应商在2027年前完成“去中化” 。消息一出,欧美汽车圈瞬间炸锅——“上海工厂帮你省了30%的成本,你说扔就扔?” 但细看之下,这场断链行动的本质远非商业逻辑,而是政治刀架在脖子上的无奈选择 。
政治压力:马斯克的“投名状”
马斯克这一刀,砍的首先是自己的成本优势。特斯拉上海工厂的零部件本土化率超过95%,生产效率比美国工厂高33%,成本低28% 。强行替换中国供应商,可能导致零部件成本上升12%-30% 。但面对特朗普政府125%的对华关税和《通胀削减法案》的补贴门槛,特斯拉不得不交出一张“政治投名状” 。该法案规定,电动汽车必须满足特定本土化比例才能获得7500美元税收抵免,电池组件和关键矿物需来自北美或自贸伙伴国家 。若拒不妥协,特斯拉可能失去政策红利,甚至影响其与美国军方在航天、星链领域的合作 。
供应链困局:中国零件,墨西哥“洗白”
然而,“去中化”在实际操作中漏洞百出。特斯拉一边对美国生产线下禁令,一边加速在墨西哥建厂,规划产能100万辆,面积是上海工厂的20倍 。许多中国供应商已绕道墨西哥建厂,将零件组装为“墨西哥制造”产品后,以零关税进入美国 。这种“离岸在岸”模式,本质上是用地理游戏规避政治风险——标签换了,但核心技术仍来自中国 。例如,宁德时代通过墨西哥工厂向特斯拉供应电池,只要本地价值占比超75%,就能合法享受贸易协定优惠 。
不可替代性:中国供应链的生态霸权
美国供应商协会主席直言:“不是不想替,是根本没人能替” 。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统治力远超单一零件:全球94%的磷酸铁锂电池产能集中在中国,电机永磁体90%以上依赖中国供应 。特斯拉的400多家中国一级供应商,已形成从电池、电机到电控的“一站式”生态 。强行替换不仅面临成本飙升,还会导致质量波动和交付延迟。例如,韩国LG能源方案虽与特斯拉签署43亿美元订单,但其美国工厂要到2027年才能投产,空窗期成本压力巨大 。
消费者买单:谁为“政治正确”埋单?
供应链调整的代价最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若美国产Model 3因成本上涨提价30%,其市场竞争力将大幅削弱 。同时,《通胀削减法案》要求的本土化比例面临现实瓶颈:美国电池产能缺口高达40%,钢铁等基础材料仍依赖进口 。这种脱离市场规律的供应链重构,反而拖累美国制造业效率。数据显示,特斯拉美国工厂人力成本是上海的2.1倍,若再失去中国供应链支持,其全球竞争力可能被削减弱 。
中国反制:供应链的全球扩张
“去中化”压力反而加速中国供应链全球化布局。宁德时代在德国、美国建厂,比亚迪深耕东南亚和欧洲市场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新三样”出口额突破万亿元,同比增长29.9% 。特斯拉的断链行动,客观上推动中国供应商从“依赖单一客户”转向“全球多点布局” 。例如,拓普集团、旭升集团等企业已跟随特斯拉在墨西哥设厂,既服务北美客户,又规避贸易壁垒 。
全部评论 (0)